新小说

第124节(6 / 8)

和负责颁发这个销盐许可证的官员打好关系,就可以获得贩卖食盐的有价证券许可-“盐引”,就能去盐产地运输食盐到规定地区贩卖。

老百姓都说“两淮盐,天下咸”。几乎是“躺着赚钱”的两淮盐商,就通过这么一张神奇的小纸片,变成了江南一带实力最强的商帮,一个财富与权势都不可低估的地方利益集团。

他们靠着朝廷的特许和地方官府的庇护,一个个富可敌国。不仅是朝廷财政的支持者和地域经济的操纵者,还对朝廷和地方各项政策的实施有着巨大的影响。原本的华夏历史上,清末和民国时期的几次盐政改革,都是因为触及到了这些盐商的利益最后不了了之。

康熙皇帝也明白,随着大清国的发展,盐政必须要做出改变。可是就像胤礽想到的一样,两淮盐商的势力,已经被朝廷养出来了。想要消灭一只成长起来的猛虎,即使是自己养出来的,知道它的脾性,也是非常的不容易。

当然,他更是明白,既然盐商的势力已经长成,那就更加不能再继续养下去,养虎终究为患。

按照宝贝儿子的说法,把盐引废除,改为朝廷统一亲自管理盐政、按票收税。盐业向更多的商人开放,不让他们抱团,更不让他们世袭。

而那个时候,天下的商人只需要到官府领票,就可以把食盐行销到大清国各地;普通老百姓只要花少少的钱就可以买到家用的食盐。朝廷、商人们、老百姓都便利。估计还可以很好的打击一下私盐贩子的冒险动力。

废除了盐商的专营垄断,推进盐业的自由市场化价格竞争,几乎是让国家和老百姓直接交易,盐商会因此从富商变乞丐,但是朝廷的收入却是不会减少。而持有盐票的商人越多,朝廷可以收上来的税负,估计真的就是越高。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煎盐法和晒盐法。如果要降低出盐成本,大量供盐,首先要有足够的盐。晒盐法对比煎盐法,虽然有很多优点,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不好管理。”

胤礽闻言,静默片刻,终于试着说道:“皇阿玛,关于管理的问题,儿臣倒是有几个想法。其一,我们如果能把盐价大大的下调,那老百姓自己做私盐、购买私盐的动力就大大降低。”

“其二,我们可以先着手开发其他的大型晒盐场。据儿臣所知,除了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以外,还有琉球岛西南沿海的布袋盐场,以及乐海南岛的乐东西南海滨莺歌海盐场。”

康熙皇帝听到这里终于动容,已经开发成熟的长芦盐场牵连太广,不好动弹,但是其余两个海盐场,朝廷却是无须有任何顾忌。

等到他再听到儿子说琉球布袋一带的海水含盐度非常高,全年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快,所产之盐成本低、色泽纯白,质量上也不输给长芦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