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5 / 8)
的铁,自古便是国家的两大支柱命脉,“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需”。其中盐更是为国计民生所必需,不可一日或缺。其正常供应,关系到社会稳定与民心安定,岂可轻易动弹?
胤礽看到皇阿玛这个震惊的模样,没有惊慌,而是不紧不慢的解释道:“皇阿玛别急,您听儿臣解释。古华夏的盐政,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齐国管仲先生兴盐铁之利,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国家对食盐的生产买卖严加管理,可谓开中国盐政之始。”
“这两千多年来,之所以历朝历代都一直未有更改。儿臣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交通太不发达,食盐的地域性太强,才导致运输贩卖食盐的暴力。”
“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为疏销积引,废除宋朝的“中法”,立纲领为商专卖制的“纲法”。从此官不收盐,只卖盐纲给商人,由商人与煎盐户直接交易。收买、运销之权悉数归于商人不说,盐纲还可以世袭传承。
康熙皇帝眉心一跳,他就知道,宝贝儿子对于大清国很多事物都延续前朝旧制很是看不惯。尤其延续的还是前朝末年设立的制度。毕竟,前朝末年的时候,朝廷已经是属于昏庸无用,出台的政策当然也就是不怎么合理。
果然,他就听到儿子接着说到大清的盐政。
“我们目前,基本上就是承袭明朝的这套纲法,民制、商收、商运、商销。户部下辖的盐官总理,盐运使司、分司、盐课司之设置及职掌都是一如前朝旧制。”
说到这里,胤礽也顿了顿,瞅了瞅康熙皇帝没有任何表情的脸色,组织一下语言,继续说道:“但是我们现在已经修好了南北沥青官道,还有了拖拉机,再过几年就有了飞机。那个时候的大清国,不管是什么事物,都没有了地域限制。”
“更何况,现在大清国的农业,工业,商业都是蒸蒸日上,我们今年的盐税,已经占不到全部税收的一半,儿臣感觉,我们可以开始考虑改革盐政了。当然,儿臣也明白,这个事儿很难。儿臣也就是和您说说,我们好先做准备。”
“盐引”也就是盐纲,虽然是唐宋以后就已出现类似的盐政模式,却是一直到明末,到现在才逐渐成型。
清廷每年根据盐业产销量,确定盐引定额,招商认购,额满为止。有了盐引,官府就可以从复杂的盐业产销流程中摆脱出来,不再干预微观,而是用盐引控制盐商,收取盐税;盐商用盐引控制食盐的产、运、销全流程,牟取暴利。
一份小小的盐引,成就了无数的盐商豪绅,“盐务归商人十数家承办…场价止十文,加课银三厘有奇,不过七文,而转运到汉口以上,需价五、六十不等”。如此高的纯利润,堪称绝对的无本暴利。大清国的官商就这么勾结在一起,大肆的赚取老百姓的血汗钱。
商人只要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