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124节(3 / 8)

因为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成分,如果人体缺少必须量的碘,甲状腺激素就不能正常合成,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引起甲状腺肿大。

患者自己或许没有感觉,但是他们的后代往往一出生就会缺少甲状腺激素,特别容易患有呆小症,再下一代则会直接引起生殖系统发育不良。

而且,患大脖子的病人中,像樗里疾这样乐观的人并不多,大多数患者都有易怒的症状,特别容易情绪激动。

大诗人陆游曾经写道,“常时念此气生瘿”。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在《碎玉杯》中也说,“元城老臣怒生瘿”。人们误以为因为他们是经常生气才得的大脖子病,实际上是因为得了大脖子才变得易怒。

但是世人因为不懂,又因为对大脖子已经司空见惯,有些发病率高的地方,老百姓不光不为自己的疾病担忧,反而引以为荣,引以为美。为了自己的大脖子专门设计服饰不说,还认为细脖子才是奇怪。

北宋时期的官场上有三个“瘿相”,王钦若、吴充和蒋之奇,都是著名的大脖子病患者。他们还都身居高位,一样的心里阴暗,睚眦必报,极力阻止王安石变法。

心里郁闷的王安石先生在《汝瘿歌》中讽刺道:“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头”。他还特地描述了大脖子病人的服饰,“女暂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夔州行人、伊滨路上十有八九瘿累累,见惯何曾羞掩衣、羞顾影。大诗人苏轼在《别黄州》中更是写道,“长腰尚载撑肠米,阔领先裁盖瘿衣”,明代的大教育家刘元卿在《南歧之见》中,对于人们的这个现象,又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及见外方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而不吾类。”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之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

有些地方的人们不知道自己得此病的危险和丑陋。就算知道了,也会说,我们这地儿人的脖子都是这样的,何必要去治它?见怪不怪,反以为怪。用错误的标准看待正确的事物,就会认为正确的才是错的。

至于当前大清国的很多地方,当然也是“妇女瘿垂颈,衣裁常阔领”。

太子妃看到他面色有些沉重,也就没在说话。就连山西、河北、陕西、山东等地都是大脖子病很多,更何况是那些更为偏远的,饮用水和吃食都特别不好的山区?秦巴、豫西、中条-王屋-太行山、三峡、鄂西北这些地方,发病率都是高达一半以上。

更何况,这些山区大多道路不通,消息闭塞,就算是朝廷有心宣传大脖子病的危险,也是很难。

“太子殿下,你是打算今年就开始,让沿海人们大量的养殖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