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节(2 / 8)
是这些简直是自残一样的行为,实在是让胤礽看不过眼。
古华夏人几千来都非常坚信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等等说法, 想要老百姓可以根据自己的家庭现状有计划的生育孩子,只能是旁敲侧击的来, 只能是尽力而为。
况且,当前的社会现状就是父系社会的男尊女卑, 各家各户都想要生儿子的心情,其实也很好理解。
只是,他总想着多做一些事儿,让老百姓的生活更自由一些,更健康一些,更有条理一些。生育权是人的基本权利中颇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拒绝频繁生育也是女子们的一项基本人权。二者都需要得到保障。
至于他下一步要和太医院研究的疾病,就是由于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也就是当前老百姓口中的“大脖子病”。
至少在秦汉朝以前,古华夏人就发现了一种脖子上的病,为此,人们还专门创造一个字来形容它,也就是“瘿”。因为在古文中“婴”是指颈部的装饰,“婴”加病字旁就成了“瘿”,特指颈部疾病。
“太子妃,你知道“智囊”二字的由来吗?”太子殿下想到由大脖子病引发的各种趣事儿,就开口问道。
正在帮他整理剪辑室的太子妃,听了问话就随口答道:“知道。是有战国时期,秦惠王的那个同父异母的弟弟樗里疾所引起。”
“公子疾身患瘿病,但是他先后辅佐秦国两位帝王,战功卓著,能力过人,为人又特别的滑稽多谋,秦人敬重他,就把他颈前长的那个大囊肿戏称为“智囊”。后来“智囊”一词的意思随着秦统一六国,广为人知,慢慢的转变成对聪明忠心的下属的称呼。”
“怎么,你要研究大脖子病?”
太子妃微微皱起眉头,大脖子病可不像天花和疟病这样人人害怕,有了药物以后老百姓就欢天喜地的接受。大脖子病的病因和发病时间都是属于特慢性,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压根儿就不把它当成是一种病,甚至还把脖子上不长肿块的正常人当成病。
“嗯,南方很多府县地方官都发来请求,希望朝廷帮忙,根治他们治下的日益泛滥的大脖子病。”太子殿下一心二用,还能腾出来一只手端杯喝他的奶-子茶。
“那这些地方官有没有和你说,老百姓不光不想治,甚至还觉得他们父母官的细脖子才是有病?”
“太子妃猜到对极了。治理大脖子病确实是很难,我们要首先让老百姓认识到,这不是一种特殊的美貌,而是一种很严重的,必须根治杜绝的疾病。”
“一代肿,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说的就是大脖子病的危险,因为它是一种遗传病。宋代欧阳修先生曾有记载,“伛妇悬瓮盎,娇婴包卵鷇”,就是说明在当时的河南一带,无论老幼,大脖子病都十分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