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出发杭城(1 / 4)
第113章 出发杭城
过了短短五天,最新一期的《十月》销量突破了50万册,预计月底就能到达60万册。
就在一切向好的时候,《十月》编辑部迎来短暂的空闲,田增翔去玉石站“采风”去了。
方言也准备出去采采风,拿上稿费,以及刚领到的印刷稿酬,整个人身揣巨款,约上已经留职停薪的韩跃民,在东长安大街碰面。
“韩哥,介绍信开好了吗?”
“好了,大后天就可以陪你去杭城了1
韩跃民道:“我们现在要去哪儿?”
“咱们先去买火车票,信带身上了吧?”
方言问了一句。
这时候的火车票预售期是3天。
不过提前3天的车票,只能去东单、西直门、前门的预售处购买,燕京站只卖当天和第二天的。
方言推着自行车,大步向前走。
“带了。”韩跃民拍了下胸口的口袋。
“就这么点?”
“一捆300。”
一手交钱,一手交券,干净利落。
友谊商店、高档宾馆门口,一天到晚,都有鬼鬼祟祟、偷偷摸摸的身影。
“你们要外汇券?”
但要买外汇券,未必要等到晚上,也未必要去鸽子市常
“嗯,我全要。”方言点头。
“这么点?”
紧俏到在菜市场买鸡蛋,相同面值的外汇券可以多买一倍,甚至当时外侨在坐出租车使用外汇券,按规定司机必须上交给公司,但司机宁愿受罚,也要私藏一些外汇券。
韩跃民似懂非懂地点头,来到友谊商店的门前,就见入口处竖着一排铁栅栏:
文三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孔,并没放在心上,突然一捆捆大团结出现在他的视线中。
方言戏谑道:“鄙人,张麻子。”
文三一愣,“可哥们你脸上没麻子埃”
韩跃民看他走得虎虎生风,大步流星,一副霸气侧漏的样子,自己的腰杆子也挺直了。
方言也不废话,从包里掏出5捆,让韩跃民清点外汇券,确认无误,再相互交换。
方言拍了下他的背,拾级而上。
“韩哥,现在规矩改了,外汇券就是通行证,只要有外汇券,谁都可以进友谊1
一经推出,很是紧俏。
“等买完票,再去趟友谊商店。”
“岩子,咱们好像不能进去吧?”
“你可甭拿老兄寻开心啊,我没那闲……”
不记名不挂失,认券不认人。
“老婆饼里有老婆吗?”方言笑道。
方言问:“什么价儿啊?”
这些人,也就是票虫子。
开放以来,来华访问或探亲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于是,在各地兴起了一批涉外宾馆和友谊商店,但因为外币使用和消费上的不便,随即在1980年推出外汇券。
文三脸色大变,咧嘴发笑,“敢问兄弟何方神圣,在哪儿发财啊?”
文三说120块,换100块面值的外汇券。
文三惊了个呆,“这一带里,没人比我手头上的外汇券多了,就这伱还嫌少,怎么着,哥们你能全给吃下去不成?”
方言觉得还算公道,黑市里兑换外汇券的比率能到了1.5,当然,那是80年代中期。
方言皱了皱眉,这钱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