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矿区(1)(3 / 4)
道:“我要仁布以东的冈底斯成矿带。”
沈卫荣初来乍到,并不熟悉矿场的情况,问了一下旁边的秘书后,才道:“冈底斯成矿带现在发现的工业矿就有12个,你想要哪个。”
“都要。”陈易狮子大开口。
12个矿场是才发现的,没发现的还不知道有多少,整个冈底斯成矿带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东部离勘探完全还早呢,中断和西段更是几乎没有开始。
沈卫荣想也不想的拒绝道:“都要?不可能。”
光是一个甲马金属矿,就有20万吨的铜,只是品味低了一些。而20万吨的铜的价值就有60亿元了。伴生的19万吨铅和14万吨的锌,完全属于意外惊喜的范畴。在他看来,给陈易一个矿场,剩下的投资工业才是正道。
“我对矿场以外的东西没有兴趣。”陈易直言道:“西藏的工业基础太落后,人均收入虽然极低,用人成本比内地却要高不少,依我看,根本不适合建立大规模的工业。”
秘书长听的膛目结舌,酒都不顾上喝了。
沈卫荣却理解的道:“你想投资矿业我不反对,但我必须说明,你能开发多少矿场,我给你多少矿场。”
高官不知深浅,怕吓走了投资者,连忙补充道:“资源采掘型行业是西藏的支柱产业,是子孙后代的财富,我们不能一下子都卖掉了。如果陈氏集团建立矿场的话,我们保证提供您足够发展的矿场量,但超过太多的话就不好了。”
高原地区的采矿业发展并不像它的资源那么繁盛,一些储量数千吨乃至上万吨的铜矿勘探后就放在了那里无人问津。譬如冈底斯一线的数十个大矿,几乎没有进行任何的开发。这里的原因很多,糟糕的交通,匮乏的电力和水,数量稀少的工人以及民族问题……只有那些极大的矿脉才有人愿意兴修配套设施。
当然,如果能够跑马圈地,先用适合的价格买下那些矿产,再等待日后开发,肯定会有无数人愿意,但那却不是政府期望的投资了。
如果不是地方政府缺钱的话,他们完全可以让国营企业来采掘这些资源,光是资源市场的价格上涨,就够他们吞食好久了。
对高官的话,沈卫荣颔首表示同意。他之所以愿意压低价钱,为的就是伴随矿场而产生的各种效益,例如就业和配套产业。因此,他能理解陈易选择矿业的想法,但却支持跑马圈地的购买。
陈易自己暗自算了一会,问道:“是不是只要我能运作起一个矿来,就能继续购买矿场?”
“这个当然。”
沈卫荣毫不迟疑的给出答案。
他下了决定,高官立刻追加道:“20万吨的矿场,只要您能形成年产1万吨的规模,20年的合同马上生效,并且给您批新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