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做人不应该这样(2 / 6)
经济活动肯定有共性,但这共性基本等于无需证明的公理。
每个人对于经济活动的观察都是不一样的,于是经济学理论里也经常出现推翻、再推翻,扭转、再扭转的案例。
甚至同一理论下,都可以根据各人对所观察到的经济活动的理解不同,又诞生N个分支。
比如科斯创立的现代产权理论,就随着产权理论的研究者的不同理解,被划分成了三个不同的学派。
三个学派犹如五岳剑派一般“同气连枝”,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论剑一次,很是和谐。
这也让这几人看清了经济学应用的实质。
那就是,经济学只是事后的强行解释而已。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房价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预测对了金融危机了吗?
几乎没有。
经济学家的话你相信吗?
几乎不相信。
为什么说是几乎?
因为有概率存在的因素,死猫烂耗子的事情总会有发生。
科技革命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互联网的兴起跟经济学家有关系吗?
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如果说推动这个世界进步的是一群企业家和科技创新者,他们当中有哪几个受益于经济学家?
完全没有。
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在做决策的时候听过经济学家的话,那就是北极熊。
于是北极熊成了大毛。
章唯赢没有特意去看吴楚之,他准备用自己的理论来获得吴楚之的好感。
因为,只有他明白,吴楚之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一片学以致用的先导性文章。
这篇文章的核心点,根本不是研究经济的驱动方式,而是在探究一个问题。
创造需求,到底是不是一个伪命题。
有一个说法是这样的:优秀公司与伟大公司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答曰:前者满足需求,而后者是创造需求!
这个结论也得到了无数人的肯定。
苹果、谷歌等巨头也纷纷被人奉为以“创造需求”为主导的典范。
于是,“创造需求”这件事,成为无数行业从业者口口相传的神话。
但当我们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创造需求”无论在理论或者实践中,逻辑上都是有问题的,起码是不严谨的。
需求只能是被激发或唤醒,因为它总是原本就根植在你心底的某一处。
而任何产品的研发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或潜在需求)。
既然“需求被满足”这句话的对象说的是人,当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