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节(1 / 5)
结在一起的粉条既带了面汤中的鲜味儿又有面的香气,吃起来又筋道,石头最喜欢吃,很快将盛到小碗里的粉条都吃了干净,于氏就将自己的挑出来给他,又说:“娘也学会了,明天还用粉条打了结给你们做好吃的。”
第二日果然用粉条打了结炖猪肉,肉是红烧的,味道十分浓郁,而粉条却是用最宽的粉,炖得与肉汤一样的颜色,吃起来香醇至极,绵软中又有些弹牙,不止孩子气的石头喜欢,大家就没有一个不爱的。
宁婉在粉条作坊里一连守了十几日,见刘老师傅做粉的经验果然十足,每日里作坊里有条不紊地做出上百斤的粉条,而宁大河也慢慢地能在刘老师傅的教导下做些更重要的事情了,才放下了心,重新随着爹去虎台县里了。
眼下她再去虎台县,除了卖粉条,还要看房舍。
粉条的生意倒还不错,正是望远楼掌柜帮宁家介绍的刘老师傅,自然是信得过刘师傅的本事的,第一个开始收宁家的各种粉条,而且他们不只要做成了的干粉,还会额外要一定的湿粉,也就是做出来但还没有冻过成形的粉条,因为这样的粉吃起来更加劲道,做菜十分相宜,只是不能久放。
除此之外,望远楼还会要一些特别的粉,比如用大米作的米粉,豌豆做的豆粉,甚至还有用高粱做的粉。宁婉也是第一次见到这许多奇怪的粉,大米做成的米粉雪白雪白的,有些像面条,但是又与面条不一样,听说在南方是款待贵客的食物;豌豆做的粉比绿豆粉还要白而透,但不如绿豆粉筋道;至于高粱做出来的粉口感虽然略差一些,但是颜色却是红色的,摆盘时十分漂亮……
除了望远楼,又有平日里时常供货的其它酒家,再加上宁家的两处铺子,做好的粉条每日便都送了出去,林林总总算起来也有不少的收益。
只是在虎台县里买铺子却一直不大顺利。县里的牙行收了定银倒是十分勤勉,每有出售的铺面都会带他们过去,但是宁婉看了一个月却半个也没看中。
这些年边塞宁静,辽东便越发兴盛起来,马驿这样的小镇尚且积累了几百户人家,街面一片繁华,虎台这样的县城就更热闹非凡。原来做生意不过都在东西南北两条主街上,现在不只两条主街上商户林立,就是隔了一排房舍的次街上亦有许多商家,至于散在县城内各处的小铺子,便更不知有多少了。
牙行毕掌柜带他们看的便都是次街上的,或者城内不起眼小街道上的铺子,对比自己在赵家时管过的大铺子,宁婉着实看不上,几次之后便说:“下次这些小铺子我们便不看了,就是次街上的不是靠近十字街鼓楼的大铺面,我们也不看了,最好是用心帮我们找找主街上的铺子。”
牙行的毕掌柜便苦笑着说:“宁姑娘啊!不是我不用心,如今主街上的铺子哪里有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