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节(7 / 7)
郑翼却站在船头兀自发呆。
他从小读史长大,读的两手捧的是刀枪滚血、尔虞我诈与成王败寇,再看着眼前郑家的境况,难免将这套史学告诉他的“真理”带入现实。
从祖上郑众于北匈奴单于面前拔剑欲自刎,五百八十年过去了,单于大怒将他软禁,他绝食几日,誓死不从,其中如何出使向北,如何在艰难境况下发现南北匈奴联手叛汉。这故事郑翼小时候听过许多许多遍,而在大宗的史书中,却只简化成了短短一行“郑众出使匈奴,抗礼不屈,幸得脱身南归,是固可谓不辱使命者矣”。
怕是几代世家祖上或拼死抗争、或破敌守边、或经学满腹的荣光叠在一起,篇幅不及他们一场持续几年的动乱将在史书上占行的十分之一。
往后,照单全收的史书却并不是万能的,弘文馆足足七座院子无数库房的邺史上,会有人写殷胥如何被薛后偷偷藏在三清宫长大的台面故事,写肃宗四子诡谲狠辣的争斗与万贵妃惨死林皇后被贬。而这几个女人的苦楚只会化作零星几个字,更不会写肃宗几子躲在东宫一起看书吃汤团说悄悄话的那夜生辰。
殷胥不择手段,登上皇位,谋害所有绊脚石,邺史中这一段要占三袋卷轴。但殷胥当真是不择手段之人么?郑翼认识他几年,觉得当初退出端王的势力,既不帮他,也不想害他,或许是这辈子做过最正确的选择之一。
殷胥默许永王留下性命,甚至允了他入军打仗凭军功毫无障碍的升官;命太医捞回睿王修的性命,并鼓励他活下来,送他出宫真的实现愿望做游侠,怕是都会被曲解成迫害和逐放。
这些他没有说过话,没有颁过旨意的细小善意,如漏下的细沙,绝无多少能留在史书字里行间,但这些就不存在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