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节(4 / 5)
他们想要的大房子, 就是与家里现在住的房子相当的都很少,偶尔遇到几处杂院里的,他们根本不想要。
“果真找不到了, ”钱进就说:
“过去的老私房本来就少,好的更少, 想卖的人更更少, 现在新盖的好房子都是单位分配给员工的, 根本不允许买卖。”
杨瑾和鲁盼儿也承认他说的对,“那就没有办法了?”
“若说办法也不是没有,”钱进想了想, “我们国家批准了商品房, 允许自由买卖,今年上海第一个试行——你们可以等一等,过几年北京也会有的。”
“过几年?”
鲁盼儿就说:
“现在家里就住着很挤了。”
“但是过几年杨瑾工作了, 单位一定会分房子的。”
钱进又举了例子, “你们看我家,今年就能分到一处房子——新盖的单元房, 五十多平米,两间屋子, 有独立厨房, 有集中供暖, 还有煤气……”
住在变压器厂附近, 鲁盼儿自然也早听过厂里新盖的房子有多好,但是,“你们家在变压器厂有四个职工,你父亲五十几岁了,你大哥是车间主任,又是三代同堂,才能分到房子,我们要等到什么时候?”
“你这种论调太悲观了,”钱进摆手反对,“以我学的知识来看,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好,各单位都在盖房子,我们这一代一定比老一辈更早地分到新房子。”
“你这个学经济的总是讲宏观,我想的就是自己家什么时候能住上大房子。”
鲁盼儿嘀咕着,“肯定要好久好久。”
杨瑾也说:
“纪老师建议我本科毕业直接读研究生,所以我工作分房子的时间还要延后。”
也跟着帮忙找房子的赵新月突然想起一件事,“杨瑾,你父亲的问题还没落实政策吗?
我有一个亲戚情况与你家相似,现在单位发还他家许多被没收的东西,还有几间房子——要是这样,你的问题不就解决了?”
“前些时候我收到父亲平反的通知,可再没别的了。”
“要是你们家的房子发还了,每人一间屋子还多呢!”
钱进也笑,“再不用买什么房子了。”
“听说并不是全部发还,我家亲戚原来有一个四合院,没收后只给他们留下两间屋,这次落实政策又还了几间,似乎还补了些钱。”
赵新月并不是特别清楚,便催道:
“杨瑾,你可以到学校问一问。
报纸上一直说落实政策,各单位都应该执行的。”
“我们家当时情况还不一样。”
杨瑾就说:
“那时我父亲病得很重,交给我一些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