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668章 青城县何四郎(3 / 7)

多忽少的问题,不像赤铜,总是在增长,可见的未来,也会一直增长。

白银流入忽多忽少,会产生震荡,震荡就会产生投机,就会造成各种社会矛盾,对于极为保守的大明而言,不稳定不如没有。

王一鹗从密州市舶司谈起,说到第二个矛盾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矛盾。

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吕宋因为国姓正茂的经营,生产在增加,需求也在增加,而且增速完全正相关。

吕宋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想解决外需,还是需要大明的传统艺能,王化。

王一鹗真的很想批评一下泰西的大航海,泰西的大航海给世界带来了枪炮、病菌、战争掠夺之外,似乎什么都没有带去,那些被殖民的地方,除了悲剧就只有悲剧,除了死亡就只有死亡,泰西大航海已经一百三十余年,并没有让世界的需求增加。

大明开海十二年,就制造了一个吕宋这样一个可以称之为奇迹的存在。

马尼拉城从一个围五里,不过九万人聚集的城池,变成了现在南洋上耀眼的明珠,人口在万历十二年末的丁口普查中,第一次突破了百万之众,港口还在快速扩建,从四个泊位扩张到了四十个,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海堤从0里,增长到了700余里。

四处龇牙咧嘴的大鳄鱼和猩猩,都已经慢慢消失不见。

吕宋拥有焦钢煤铁厂,还有十二处年产超过百万斤赤铜的大铜厂,这十二个铜厂,每一处都形成了十万以上丁口的城镇,拥有了道路、桥梁、沟渠,甚至还有了学堂。

大明和泰西搞出海,都是为了出海掠夺,起始动机没有什么不同,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天差地别。

王一鹗本来想批评泰西的大航海,后来觉得这是在讨论大明的内部问题,批评他人抬高自己,完全没必要,就没有多说。

这是大明皇帝八大美德之一:谦逊。

“陛下,这第二个瓶颈,臣以为海外需要宝钞,大明海外通行宝钞。”王一鹗不是意见篓子,只需要看现象,找问题,剖析原因,他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王一鹗进一步开口说道:“吕宋的海外通行宝钞,颇为稳定,臣以为可以继续扩大宝钞的发行,即便是有可能会宝钞回流,但也应该从每年一百万贯提升到五百万,甚至是一千万贯的规模。”

“至少也要提供大约等同于赤铜流入等价的宝钞,这对吕宋而言,非常重要。”

王一鹗没有大步快跑的意思,政策试点在吕宋,规模从实验性质的一百万贯向上扩张到五百万贯,看似是大跨步,但其实和赤铜流入的数量几乎相同。

“善。”张居正倒是颇为赞同。

大明不行钞法,只行钱法,这件事里的保守派是大明皇帝,大明皇帝始终担心宝钞回流的发生,对这件事的态度过于保守,导致大明钞法除了在倭国外,从未大规模发行。

“吕宋也需要宝钞,大明拿走了赤铜,吕宋用什么去交易呢?要么扣下一部分的赤铜,要么截流一部分流入大明的白银,要么仰赖大明发行的宝钞,只要大明不倒,在吕宋地面的宝钞,就会坚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