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六六五章 囤粮(3 / 4)

起兵变,说不得最后还得落个罪名在身上,得不偿失。

再者,万一这两地失守,二爷屯的粮,自然就成为敌军的军粮。”

贾清笑了:“你放心,我还没有你想的那么大公无私。我虽然不曾想过发国难财,但是也不至于去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

延绥和宣府我是肯定不会去的。

我之所以想提前屯粮,便是知道一但战事打响,铁定会有商人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

只要我手中有一批分量足够的粮,就能有效的降低到时候粮食上涨的幅度,避免老百姓因为吃不起粮而饿殍遍野。

由此,我钱也赚了,也算是为朝廷做了一件功德之事。

退一步来讲,万一前方真的粮草不济,粮在我手中,总比在那些奸商手中要好抠出来的多。”

扬叙松了一口气。

他怕的就是贾清头脑发热,要舍家为国呢!

若是那样,他必定要死命的劝谏。

好在,贾清头脑很清醒。知道怎样才是最好的为国分忧,为民请命。

一个真正有作为的人,是能够在不断强大自己的同时,来践行兼济天下的责任,而不是割肉济国!

“如此的话,叙给二爷选择了两个地方。大同府,或者太原府。”

太原自不用说,处在大后方,离延绥、宣府和大同也不远,是最合适的屯粮之地。此外,大同处在延绥和宣府的中间,是夹角处,敌军的攻势被延绥和宣府钳制,在这里的压力有限,万一延绥和宣府有难,也能尽早的支援。

我想,朝廷也必定会在战前运送大量的物资在此处。

不过,我建议二爷最好把地点选在太原。一来这里最稳妥安全,二则,听闻今年上半年陕西和山西气候不错,小麦和高粱都得到丰收。二爷若在这里囤粮,能够以最小的代价囤积最多的粮食。”

贾清想了想,道:“好吧,就按你说的,正好保龄侯史鼐在山西做布政使,这是个得天独厚的优势,有他在,太原那边的事应该很简单。

但是山陕甘那边毕竟粮食有限,若是大量囤积,关中的粮价必定很快就会涨起来。

我准备在两京也各建粮仓,一旦关中粮价上涨太快,也好救济。特别是江南,江南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我之前也在金陵囤了数万石的粮食,本意是拿来粮酒,如今看来,酒庄的生产得先停一下了,我要把所有的资金都用来买粮。”

“事不宜迟,现在大楚的粮价大概是一两六钱银子一石,江南的大米要贵一些,二爷既然要干大事,自然要趁早。”

“嗯~”

贾清在心中默算了一下,以他如今的流动资产,全部用来屯粮,扣除成本大概只能囤三十万石左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