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节(7 / 8)
,乃是康熙朝的宫廷新作。通体桐木金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孔用象牙为饰,整体造型尊贵不凡。因为它的七声音阶定弦十四弦规制,可以单奏由琴曲改编的“平沙落雁”而被人取名“小落雁”。
三阿哥整整仪容,净手静心,端坐在自己心爱的“小落雁”后面;四阿哥也拿起自己保养得宜的小竹笛放到嘴边。小哥仨就这么毫无预兆却又理所当然的,按照他们平时在无逸斋玩闹时候的习惯开始和奏起来。
同样不超过八度音域的筝声笛子声接连响起,排行从五阿哥到十四阿哥的十位小阿哥对于三位哥哥们的这个架势都是非常熟悉,每个人三四岁开蒙的时候,都曾经被哥哥们如此教导过,进学后又负责给更小的弟弟们开蒙,可谓熟烂于心。
就见这些小阿哥在自家五皇叔的带领下,笑嘻嘻的跑到三位哥哥的前面按照大小次序排排站好,扯开小奶音就跟着五音不大全的恭亲王开始诵唱,“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康熙皇帝对五弟的不着调行为见怪不怪,对儿子的偷懒行为却是目瞪口呆,回过神来后又撑不住笑了出来,在心里笑骂一句懒小子。经常在无逸斋上课的张英等几位大臣微笑不语,其余没见过这个阵势的人们却真的是被震到了。
打小儿就天天念背写的《千字文》,居然还可以这么玩?原来皇家的小阿哥小的时候都是听曲子唱歌进行的开蒙?同样不大着调的阿嘞尼大人和佛伦大人没有想那么多,听了一会儿抓到节拍后,也跟着小阿哥们低声哼唱起来,“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
听曲子正听到入神的欧洲使团们,突然听到这些满清王公,文武大臣,甚至高台上的康熙皇帝等人都跟着动情的哼哼,“凤鸣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四方,···。”静下心用心的感受这合唱一样的慢声轻吟,整个太和殿的人包括宫人们侍卫们都是深深的感动。
这个《千字文》,谁不是打小儿就诵背它开蒙,哪个不是抓着软趴趴的毛笔一遍一遍的临摹它笨拙的练字?哪怕是不识字的太监宫女,也可以随口即兴的来一段儿“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喜欢研究大清文化的欧洲人也对它非常熟悉,不喜欢的人为了这次来访也是做足了功课。他们自认都已经非常的理解了华夏这个传承千年的儿童启蒙文章,可是此刻听着太和殿中,老中幼三代齐全的大清人亲自哼唱出来,他们才稍稍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无穷智慧。
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却又有着朗朗上口的节奏,平白如话、易诵易记,一代一代的长辈满怀希翼的对着家里的小儿念诵,一代一代的小儿摇头晃脑奶声奶气的跟着家里的师长学习。
每一个华夏人都对它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