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7 / 7)
关于南巡的意见。太子妃听到他的问题后,立马双眼发亮。南巡好啊,南巡的路上可以多出来很多相处的时间。
“太子殿下,我的意见就是,去。当然,以你本人意愿为主。你若不喜欢,我们就呆在紫禁城,都一样。”
胤礽点头,既然太子妃这么想去,那他就和皇阿玛商量一下。
“太子妃今儿下午接见三位女先生,过程可顺利?”
“顺利。虽然被太皇太后好一通笑话,但她老人家也答应了把诗社放在畅春园的事儿。那三位女先生都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之人,能诗工画,笔妙入环。我跟她们说要在畅春园组织结社,她们也都欣然答应。”
“那就好。有你们带动,将来大清国的女诗人,估计可以取得更大的名气,写出更多、更好的诗词。”
太子妃又是摇头又是点头,眉眼含笑,趴到他耳朵边小声说道:“我才知道,原来黄蕙的夫君乃是写《桃花扇》的戏曲大师洪升。”
“历史上的洪升在明年组织人编演《长生殿》,还和他的至交好友,翰林院检讨赵执信一起在孝懿皇后的孝期观看,被皇上以“国恤张乐大不敬”之罪,革职除名。”
胤礽微微惊讶,现在皇贵妃的身体非常康健,应该不会再早逝,所以这个事儿应该也不会发生。
紧接着又听太子妃说笑着说道:“太子殿下,我要说的是,这位赵执信有位比他还出名的小女儿,也就是历史上大清国有名的女诗人,赵慈。”
“孤对这个名字有些印象,太子妃请讲。”
太子妃一边笑一边把她今天的大发现娓娓道来,“历史上的赵执信被革职回到淄博老家,赵家就从鼎盛衰落下来,陷入困顿和窘迫。又因为他打小出身官宦世家,一路顺风顺水,受不了这个巨大的打击,就每天沉迷诗文,把心性聪慧,天赋过人的赵慈当成掌上奇珍一般亲自教导、悉心栽培。”
“赵慈少承家训,耳濡目染之下又得到赵执信诗文创作的真传,嫁入济南“簪缨之族”的朱家后,因为朱家也紧跟着家道中落,她才将悲忧失意之音,一一寄之于诗,写出很多风格清新隽永、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于后世。”
“后人评价这位女诗人,心中悲苦、人生感悟俱都融入诗词,清冷凄美,却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其文学才华之高,足以和蔡文姬相提并论。”
可是现在,明年赵执信应该不会被贬官,赵慈一直安好的呆在京城,不光是婚前过的无忧无虑,估计她都不会再嫁入朱家。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孤苦大诗人,因为他们俩的小蝴蝶翅膀不停扑棱,就要变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