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节(2 / 7)
“苏茉儿姑姑得到消息后,考虑她们不光是家学渊源,才情过人,还偶尔在钱塘女子学院讲学,有讲学经验,想要邀请这婆媳俩到京城的女子学院任教,也好给家里添一份进项。”
“太皇太后听到苏茉儿姑姑说起来她们,就想起来我提过的蕉园诗社众女子的事儿,听说她们已经进京,暂时住在另一个诗社成员黄蕙先生的京城宅院,就宣了她们三人下午进宫。”
对于苏沫沫姑姑的做法很是赞同的太子殿下还是点头。苏茉儿姑姑考虑的非常周全,京城居大不易,她们婆媳俩才华、能力、名气都不缺,去女子学院任教正合适。
可是,眼见这些历史人物,因为他们的努力,有了不同于原来历史记载中的美好生活,太子妃不是应该眉开眼笑的欢喜、高兴吗?
“所以,太子妃因何烦恼?”
原来历史上的大清朝,由于心学在江南各地的兴起,带来的这股女子思想解放风潮,以及晚明的流风遗韵,本就是一个被誉为诗歌中兴的朝代,一个女诗人特别兴盛活跃的时代。闺阁女子结社吟咏成为一种潮流风气。
而钱塘知州的母亲顾玉蕊先生发起的蕉园诗社,更是具有知名度,里面的十二位有着血缘亲友关系的女诗人在历史上尤为突出。
她们不光是享誉全国,更是江南女子诗坛的代表人物。历史上的红学派学者还有人认为,金陵十二钗的原型人物就是蕉园诗社众人,柴静仪先生对应的就是书中的大嫂子李纨。
至于这个世界,因为女子学院的兴起,各种才女辈出,这些江南书香世家的女子们就更是如鱼得水、诗兴大发。琴棋书画,律法算法尤其外语言等等样样不输于男子。
可是,既然蕉园诗社里面都是当世的奇女子,以太子妃的见识才情,就算她不因为见到这三位女诗人就表现出特别的高兴或者欢喜,至少也不应该心生烦恼才是。
太子妃当然不是为了这个事儿烦恼,她是另有心结,还与这三位女先生今儿进宫的事儿大有关系。发现再次询问她的太子殿下的眼神中,语气里都透着一份浓浓的关切,嘴角不知不觉中微微耷拉下来的太子妃,忍不住和他倾诉自己的小委屈。
“上午请安的时候,太皇太后就和我聊起来这些人,聊着聊着,哪知道她老人家突然有了主意,认为现在京城女子们,尤其是满清贵族女子之间的文学氛围已经比较浓郁,是时候可以学着江南女子们弄多些文坛结社出来。”
“而且,不光是诗社,后面还要起算法社、律法社、海外文学社、海外语言社等等。”
太子殿下微微一愣,皇阿玛和太皇太后这是要开始发展满清的海派文化?还想让满清女子们也都积极参与进来?
“可是太皇太后不想让热情高涨的皇贵妃她们站出来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