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115节(7 / 7)

下了心里的不满和愤慨,他们甚至从胤礽的解说中感受到了一个被无私接纳的愉快, 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愉悦, 这让他们觉得, 自己不是异类,不是该进刑部受审的乱国分子。

当然,他们也不再会和前段日子一样激进, 愤世嫉俗, 而是要脚踏实地的做事, 用自己的所学回报给自己的国和家,让大清国的老百姓首先都吃饱穿暖, 不用为生活奔波劳累, 可以有精力, 有时间,有能力回应他们站在大树上的呼唤。

年轻人从胤礽这里得到了可以让他们心理平衡,心情平静的答案,一个个心满意足, 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般的眼明心澄。

耐心的等到这伙儿年轻人问完他们的问题行礼退下以后, 听得入迷,却又不大明白, 听的一愣一愣的老头子们就按照资格排序,依次向他们的太子殿下问出这些年来因为改革引起的,积压在他们心里的一些怎么想也想不通的问题。

随着一个个关系实事,关系朝廷政策的问题被问出来, 哪怕是后头那些还没有轮到他们出列的官员们,听着太子殿下言简意赅,却又直至要害、一针见血的回答,也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齐齐做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原来这个事儿还可以从这个方向解释,原来一直以来困扰自己的瓶颈在这个地方。

即使前面其他人问出来的问题他们自觉已经想通了,可是听着太子殿下深入浅出,概括古今的答案,也是另一番无与伦比的文化享受。细细的体会琢磨后,甚至还可以激发自己已经干涸的灵感源泉,让他们神思涌动,心潮澎湃。

不管是法家、墨家、道家、佛家,算法历法、琴棋书画甚至中外学术文章等等,太子殿下的讲解总是比他们已知的学问多出来那么一点点儿,一丝丝儿,虽然没有直接给予他们答案,却是引导着他们迅速的做出领悟。

一直到在中午十二点的时候,实在看不过眼,心疼儿子的康熙皇帝在屏风后头咳嗽出声,才算是结束了这个为时三个小时的讲学典礼。

这些老头子们在恋恋不舍的跪拜退下的时候,一个个的都还在心里头琢磨着,下次太子殿下召开出阁讲学的时候,他们一定要想办法抢在前头问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