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节(5 / 7)
太子妃哭笑不得。
少年太子低头,瞅着三双黑葡萄一样,期盼的看着他的大眼睛,伸出右手挨个摸摸弟弟们的小脑袋,微微笑了笑,答应道:“这几天比较忙,等九月中或者九月底,我们一家人一起去看看秋天的西山。”
“好哦,太子二哥最好了。”
听到太子二哥答应下来,小家伙们齐声欢呼,康熙皇帝却是咳嗦出声,身为皇室人员,一大家子出一次门是那么容易的吗?儿子简单的一句话,其他人尤其是他这个皇阿玛又要忙翻天。
关键是这些小家伙们都还没剃头,无时无刻不需要人盯着。
偏偏他们又不喜欢乳母嬷嬷们,天天就想跟在哥哥们的屁股后头转悠。
幸好太子脾气好,数十年如一日的想着法儿,挤出来时间陪着所有的家人。不光是对大阿哥和三阿哥没有任何隔阂,还亲自领着四阿哥和五阿哥长大进学。
他还把四阿哥和五阿哥也教育的特别知道兄友弟恭,一有空就领着弟弟们玩闹,或者做识字启蒙。
就连在宫外头长大,又因为在外头学院进学,和家里人不大亲近的大阿哥和三阿哥这小哥俩,也受到太子的影响,只要在宫里头遇到这些小家伙,每次都是耐心十足的应付他们各种天真可笑的行为。
不过,孩子们这么娇气,也都是太子惯出来的。他们那一辈儿兄弟们小的时候,哪有这个备受关爱的待遇?
大家都是在奶嬷嬷们和宫女太监的教养下长大,连亲额娘都好几天见不到一次面,见到了也是被好多双眼睛盯着,不能说一句知心话,更何况是这些属于竞争关系的兄弟们。
其实康熙皇帝有时候也挺迷茫纠结,他自己也不知道,对于这些小阿哥们,究竟是哪种教育方式更为合适。
是和老祖宗们那样,以优胜劣汰的方式教养孩子,打小儿就养着他们独立自主,和亲妈亲兄弟都脱离开来的情况好?还是现在这样一大家子,和普通老百姓家里一样亲亲热热的打打闹闹更好?
就好像他不知道,选定国家继承人的时候,就该按照满清的规矩立能,还是该按照汉人的礼制立嫡长一样。
承天之幸的是,他在为了局势立嫡失败以后,老天又赐给了他一个这么贤能的儿子。嫡子的身份,过人的才能和胸襟,让各位阿哥们心服口服的为人性情。
这,就是最好。
一家六口人在丝竹声中静悄悄的用完了晚膳,康熙皇帝又多吃了小半碗饭,小阿哥们用完了他们的蛋羹,太子妃喝完了太医院专门给她开的药膳,胤礽也喝完了孙老御医特意给他调配的药膳。
之所以胤礽又要开始喝药膳,当然是因为,太子妃在发现太子殿下开始变声以后,去找了孙老御医。
孙老御医考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