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节(6 / 7)
法儿。”
“那就是是广邀京城的文人士子,包括其他国家的使节。皇阿玛您的经筵也可以这么做,不只是讲儒家的四书五经,世界各国的治国文化都可以。”
或者可以直接开一个记者招待会,或者是茶话会那样的出阁讲学?这样更公开一些,气氛更活跃一些,年轻人更多一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至少比那些老人家讨人喜欢不是?看着也养眼。
康熙皇帝惊讶的睁大眼睛。胤礽却是突然福至心灵,从记者招待会这个方式想到了一个新主意。于是康熙皇帝就看到原本还很是焉巴巴的宝贝儿子刷的来了精神。
一双迷离的桃花眼睁的大大的,炯炯有神的看着他,满脸的兴致勃勃,语气里还带着一丝兴奋,“这次的辩论会最后引出来的那些新主张,不知道皇阿玛有什么主意?”
康熙皇帝语气谨慎,“还没有好主意。”
“儿臣本来还想着,在出阁讲学中,对经过大辩论引导出来的新的思想主张,做进一步的引导。不过刚刚儿臣因为想到记者招待会,又想到了另外一个法子。儿臣说给您听听?”
对着宝贝儿子亮晶晶的双眼,急于献宝一样的小表情,康熙皇帝心里警铃大响,表面上却是故作轻松的说道:“说说看,皇阿玛给你参详。”
“皇阿玛您看,目前我们现有的报纸种类,《藤萝日报》偏向少儿生活化,《邸报》或者《京报》又太过正式。既然工商阶层开始发声,提出要求,不若有朝廷直接安排人,建设两家新的抄写房。”
“一个负责开办一份不怎么正式的,类似《京报》那样的报纸,纵横、纵深的解说朝廷各项政策;一个偏向成人娱乐化,内容方面以戏曲,舞蹈,歌曲,还有我们这马上就要出来的小电影等等。皇阿玛觉得如何?”
被惊的说不出来话的康熙皇帝,内心里很想呐喊一句“不行”,可是理智又告诉他,这个是必须的。有朝廷一力掌控这些文字宣传,是最好的策略。
这次大辩论后来引发的那些新主张,不光是胤礽在心里头惦记,康熙皇帝也在惦记。尤其是那些从英国归来的学子们提出来的议会制度。
他们对大清现有的君权制度产生了质疑,对于按照血缘划分贵族阶级的产生了不满,他们提出来的“人权”的说法,引起了那些学习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三大家思想的新式学院学子们的共鸣。
更是引得那些新兴的工商阶层开始要求各项国策的知情权。
这些年轻的学子们,自己因为家里的士族身份得到了荣华富贵,得以出国留学深造,现在反过来就对生养他们的社会制度动刀子。
如果是按照康熙皇帝以前的性情,肯定是二话不说直接出手,悄无声息的一巴掌打压下去一了百了。毛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