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节(6 / 8)
意之中被牵连进去,被说自己一辈子的前途,不连累全家人的身家性命就是好的了。叛国罪这个罪名,可是要遗臭万年的。
胤礽眉头微魏皱起,直觉这里面有什么是他不知道的事儿。不过既然两位老师都不说,他也不好多问。“好。孤待会儿就安排人去知会苏茉儿姑姑以及几位院长先生。两位老师,孤还需要去一趟玩具处,先行告辞。请两位老师代为转达孤对各个山门的谢意。”
“嗯,太子殿下放心就是,老夫一定办妥。”
少年太子起身离开后,傅山先生和石溪道人再次对视一眼,默契的同时起身,开始分头行动,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初他们合力阻击满人踏进江南的时候那样,并肩作战。虽然他们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一天,一起帮忙满人对付汉人里的“汉奸”。
不过,只要是为了华夏的利益,一切都是这么的理所当然。当年阻击清军南下是为了华夏,如今听命于满清政府也是为了华夏。
为了这片生养他们的土地能够国泰民安,河清海晏;为了那些善良淳朴的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吃饱穿暖,华夏好男儿自当抛头颅洒热血,有光发光,有热发热。
尽管他们都是老人家了,石溪道人甚至已经遁入空门,可他们还是想着,在有生之年可以为这片土地多做一些事儿,为这些年轻的后辈们多操点心,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尽快的成长起来。
宫外头因为这些留洋归来的学子们带来的,新的世界局势情报和新的学术思想,在大辩论的带动下,在康熙皇帝和朝廷有意识的引导下,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影响越来越大。人们从勤俭节约,忆苦思甜,转到婚姻的基本意义以及优生优育。
从优生优育转到让男人和女人只能意会不可言说的大清国“小雨衣”,从英吉利的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到女子的继承权和自主婚姻权等等,简直没边没际,街头巷尾各种大大小小的辩论到处都是。
从儒家谈到道家,从道家谈到法家,从法家谈到墨家,是的,墨家因为大清太子的玩具处,又重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人民所熟知,崇拜,甚至是狂热的追随。
善良淳朴却又精明算计的老百姓们,想法儿是非常的现实和实际。甭管你们佛家怎么普度众生,道家怎么修仙飞升,儒家怎么封王拜相,墨家带给他们的生活便利,才是实实在在,触手可及。
环境清幽的后花园里头,端坐喝茶的老先生再次坚定的拒绝了上门求教的倭人学子,一个十三四岁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冲了进来,疑惑不解的询问,“爹爹,为何要拒绝野田师兄上门?”
老先生轻轻摇头,没有为女儿的无礼生气,而是谆谆教诲,“云儿,那不是你的师兄。爹爹没有收倭人弟子。你要知道,学术虽然没有国家之分,可以自由交流,可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