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39节(4 / 8)

熙晚年,公元1717年制定的沿海五大禁令。

如果说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在早年间因为国家政局不稳,和琉球“前朝遗民”郑家军的战争影响,而下令禁海,是有一个可以说的过去的理由的话。那么在康熙皇帝晚年,仅仅因为海盗盛行就怀疑沿海老百姓会和海外“反清复明”的华人勾结等等,进而下达了非常严格的禁海命令,真的是一种非常保守的,带有很明显的民族狭隘主义的行为思想。

当然,在原来的历史上,整个康熙一朝,也是有开放海禁的时候的,虽然只是一种对出海人员,船只以及若干进出口产品都限制非常多的局部开放。

那就是经历了从1680到1684年这四年的准备阶段,为了早日恢复沿海经济,在1684年正式下令废除海禁后,限制性的允许老百姓出海贸易,并且为此设置了广州,福建,浙江,江苏四个国际贸易海关的“驰禁”。

从1684年到1717年,满清政府不光是在翰林院大力培养可以翻译西方各国家语言的优秀人才,更是积极的出台各种政策鼓励沿海人们从事海外贸易。因此才有了史记中的东南“沿海之民始有起色,其船由海关给执照稽查出入,南北遄行,四时获利。百余载来,共沐清宴承平之泽。”

而且根据这段史料记载,完全可以推测出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其实是看出来了“工商”有着和同“士农”一样的,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他曾经在谈论工商业的发展的时候与大臣说过:“...贸迁利用,实裨民生...商贩通行,远至外方物产,以阜吾民。”

他甚至还在公元1700年下令废除匠籍,把匠人们的班匠银并入天赋中一起征收,让大清的匠人们摆脱了政府对于他们的人身控制,大大的促进了大清手工业的发展。

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历史上英明仁慈,堪称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最后却在明知道禁海的危害的时候,给他的后人留下了“有理可寻,有理可据”的闭关锁国政策。

胤礽端坐不动,沉默的思考着,计算着,他可以劝说成功,让皇阿玛在今年就全面开放海禁的几率有多高。最重要的是,如何让现在的大清到了1717年的时候,不再有历史上因为各种原因引发的五大禁海令。

慢慢的拿正毛笔,小太子认认真真的逐条写下,原来历史上的康熙皇帝,在1684年正式下令废除海禁,允许海外贸易的几大历史原因;以及在1717年,让他亲自下旨颁布那道,遗祸后人几百年的五大禁海令旨意的各种威胁和忧虑。

下令废除海禁的原因,其一便是平定三藩之乱,和成功收复了琉球之后,国内局势稳定,国防巩固,朝廷没有了“前朝移民”卷土重来的危机感。其二则是当时满汉之间的民族矛盾特别尖锐。南方各省的老百姓都处于八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