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节(2 / 8)
位很好的书法和散文讲师。
施闰章,不光是同情被父母抛弃的女婴,积极营救,还筹措资金在他管辖的地区办学做教育事业。在康熙十八年,也就是两年前,参加了“博学儒”科考试,名列二等第四名,被授于翰林院侍讲的官职,负责纂修《明史》。施大人居然在京城,太好了,就是他了!
胤礽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人,心里高兴的同时,也对这个“博学儒”科考试产生了兴趣。
“博学儒”科考试就是“博学宏词科”简称词科,在唐朝开元年间首创,也称宏词或者宏博,主要是用于考察天下文人的真实才华。它也是属于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方式之一,是在科举制度之外,发掘和笼络全天下饱学之士的另一种手段。
参加考试的资格要求很低,非常的空泛,不管是秀才还是举人,也不管是已经出仕做官的官员,还是闻名乡里的大儒,只要有各地督抚大人的推荐,就可以直接到京城参加考试。
而且考试题材也广泛,不要求必须做八股文章,诗、赋、论、经、史、制、策等,都可以。考试合格后,便可以直接被朝廷授予官职。
因为词科考试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方式,每次开设都能为朝廷选拔出来很多优质良才,对社会影响巨大,也因此历朝历代一般都很少开设词科考试。
而这两年因为“平定三藩”的战争结局已定,康熙皇帝有时间和能力去集中人力物力,正式动手修纂《明史》,于是便开设词科考试。下诏书诚招或者是“强迫”天下有识之士,甚至“明朝遗民”赴京参加考试。考试合格后,一般都是送进翰林院,参加《明史》的编修。
当然,满清政府从入关开始就着手纂修《明史》这个事儿,不过是为了告诉天下人,明朝已经灭亡,新的朝廷已经确立。另一方面就是笼络那些自称“明朝遗民”的文豪大家,给他们一个心理的慰藉。
其实就是给他们找点儿事情做,不要天天闲着没事儿,就去参加什么“诗社”,讨论如何“反清复明”。
小太子觉得自己很有必要去翰林院编修《明史》的地方看看,能遇到史学大家万斯年先生就更好了。看资料里记载的,那里真的是人才济济,让小太子很是心动不已。他觉得让那些人天天纂修《明史》,太浪费人才了,简直是暴殄天物。
对于今晚的思考结果还算满意的胤礽,估摸着这个时候小李子应该已经把那个故事讲完了,虽然不舍,还是决定放弃了再研究研究直流发电机的计划。难得陪一次弟弟们,小太子不想让他们失望。
他最近的时间太紧张了,小太子决定明天早上,就派魏忠把那两张便携式手摇直流发电机的图纸,先送给黄先生折腾。
把今天想到的这些先生们的资料都重新整理一下,也放到那个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