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2 / 8)
求承袭楚王爵,并让朝廷护送桓家人去荆州为其父送葬服丧。
谢安等人考虑到荆州那边还有桓氏家族控制的十来万兵士,要是不答应桓朗所求,怕那边先就会乱起来。毕竟景国这一次北伐失败,死了不少士兵,要是动乱再起,怕秦国和燕国勾结南下,对建康不利,所以答应了桓朗所求,让桓朗承了楚王的王爵,同时也同意了以南康大长公主为首的桓家人回荆州去。
桓朗便以楚王的身份带领残兵回荆州,顺利的接管了荆州那十几万兵士的统兵权。
建康城里桓溪见此情况知道大势已去,他在朝廷里哪里能再继续替其亡父主持朝政,不得已,他只能后退一步,将手中权力交给谢安和王涛。好在,桓溪手上依然有两万多荆州的精兵,而控制禁军的是他亡父的下属袁嵘,所以桓家暂时安全。只不过,因为桓溪跟其大哥桓朗不对付,桓朗又承继了王位,他自然是不能去荆州。思来想去,他决定向谢家和王家示弱,并且投靠了曹焕。
就在南康大长公主等人要去荆州时,桓溪却选择留在了建康。他不并不相信其兄长会善待他,因为缁衣巷那一次冲击谢家的事件,他已经彻底和其兄长闹翻。他本来想取代其兄长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哪里想到其父北伐却意外失败,并且桓朗因为随其父北伐,还顺势接管了剩下的兵力,最后还承袭了王爵。
荆州他是不能去的,只能留在建康。而桓家先前的所为,可是把建康城里的高门士族们得罪了不少,最明显的就是王谢两家。很显然,他要投靠王谢两家,他们是不会相信他的。而且王谢两家也分别掌握着扬州和豫州,他们不会稀罕他手上的这几万士兵。
可是相比王家和谢家,原先的武陵睿王曹焕就不一样了。此时的武陵睿王身份非常尴尬,他是武帝的子孙,是现在这个小皇帝曹桂的堂兄,而且是年纪最长,颇有能力的堂兄,但他此刻却是庶民。先前的废帝曹安被迁去了荆州,前太子被废为庶人的会稽威王曹练在这一次被圈禁的一年中,身体是彻底垮了,现如今也只是拖日子了,他的健康状况完全无法出山收拾残局,再加上他也没有什么能力,桓溪便将他给排除了。接下来的武陵睿王曹焕,桓溪看好他,认为他能经受磋磨,心性坚强,值得投靠。当然武帝的儿子里面最小的东海贤王曹冲,他也不看好。
至于当今小皇帝那几个兄长,年纪依然是太小,他同样不考虑。
桓溪认为自己带着几万精兵投靠曹焕是最合适的,而且这个时候的曹焕也需要他的支持,他认为曹焕如果聪明的话,就一定会接受他的投靠。
果然,在桓翌病死,桓家失势后。桓溪亲自去把那被圈禁在建康城北的民居里的曹焕等人给放了出来,然后他找上曹焕,对他表达了愿意带着手下的几万兵马投靠曹焕的愿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