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5.第775章 不对口(2 / 3)
要脱不止一层皮的,而脱皮的痛苦过程,往往要延续三年乃至十年。
值得吗?
就理智上来讲,杨锐其实更相信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就比如治疗地中海贫血的药物,去铁胺的开发有赖于铁螯合剂的发现,这是一种链球菌发酵液中提取的天然产物,也是微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联合研究成果。而杨锐提出的去铁酮,正如他所言,也是羧基吡啶酮类化合物的长期研究才有了相关药物的产生。
至于杨锐自己,他提前做成的离子通道的研究,以及pcr的研究,又或者实验室里的相互作用蛋白,或者g蛋白的研究,甚至尚未正式运作起来的克隆组的研究,都会在长短不等的时间里,衍生出无数的重要药品,就过去的经验来说,这些重要的基础研究,完全能做到影响世界50年乃至100年的程度。
可以说,杨锐如果专注于生物基础性研究,他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更多的人解决病痛而奠定基础。
但在感情上,杨锐并不能轻易的说服自己。
他并没有将全部的精神和时间都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就是他投入的那部分,也并不都用于做基础研究了。
因此,仅仅讨论更大的价值,更大的作用,并不恰当。
或者,将去铁酮的研发工作交给其他人做?
杨锐只是一想,就放弃了。
如果是其他人做的话,那就要规规矩矩的做研发了,也就是说,除了杨锐头痛的临床试验和药物准入制度以外,还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于药品的开发工作中去。
历史上,去铁酮是什么时候上市的呢?
1995年三月。
从1982年发现羟基吡啶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效果良好的铁螯合剂以来,印度的医药公司又用了13年的时间,才完成药品研发和临床试验的工作。
13年以后,又有多少重型地中海贫血症的患者能等得到去铁酮?
事实上,13年根本不够,因为95年是去铁酮在印度上市的日期,到欧美药品监督部门审批上市还要两三年,到中国上市还要再多五年,而这已经是加快以后的时间了。
换言之,如果杨锐不亲自去做,而是假手于他人的话,去铁酮的出现并不会提前太多,也许能提前个五六年,但对中国患者来说,仍然要用一生来等待。
杨锐心生不忍。
他的思绪纷乱不安。
值得吗?杨锐不止一次的问自己。
若是讲利益,肯定是不值得的。
去铁酮固然是能赚到钱的,但花费的时间精力那么多,若是将同等价值的话,杨锐能用相同的时间和精力,赚到不知道多少倍的钱。
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