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561.第561章 序幕开启(3 / 4)

者专利,又或者书籍,就交给李章镇来做,咱们实验室对这些都有奖励。”实验室的成绩归根结底是要体现在纸面上的,光做实验不写paper的,那才叫一个傻。

王晓芸则被杨锐说的奖励给吸引了,问:“还有奖励,奖励什么?”

“老李这次的奖励是1000元,如果得奖的话,就再多给。”杨锐说着笑笑,道:“咱们实验室的各项制度还不完善,就慢慢补全吧,遇到了,咱们就商量着来,总的来说,实验室做的好,大家都有好处,实验室的成果不好,那就没办法了,私人实验室,如果真做的资不抵债,以至于母公司无法承担,那也就只好倒闭了。”

杨锐说的很实诚。至于母公司,自然是离岸公司了。

众人被杨锐刺激的又是高兴,又是担心。

80年代的中国人,还真不知道倒闭是怎么回事,但就他们知道的部分,已经够骇人的了。

不一会儿,实验室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工作模式。

杨锐招募来的都是30多岁的小牛,各自做事都有了自己的套路,而今稍作磨合,工作已然无碍了。

杨锐按照前日做好的分配表,开始给诸人新的任务。

有的人之前的任务还没有完成,也是不管,后面的任务和前面的任务都要做,杨锐只看成果。

这也是招小牛的好处,尽管还是需要培养,可基础能力均已具备,尤其是具有完善的自学能力,减轻了杨锐的负担。

30多岁,对一名研究者来说,也是到了分水岭的年龄。

该出成绩的,四十岁以前基本都能出了。

三十多岁还出不了成绩的,以后再想出成绩就更难了。

而能做到院士的,少说都要十几年的牛掰才能被选出来,如李文强等人,积累期再长,也就是几年的功夫,之后,就该是耀人眼球的成果高峰期了。

大部分研究员,在三十岁到四十岁,四十岁到五十岁期间,会完成人生中绝大多数的成果。

大部分智力型行业大多如此,十几年二十年的高峰期过去,一名研究员若是能够掌握一间研究室做老板,那就还能延续几年的高产出,否则的话,也就慢慢陷入沉寂了。

而在高峰期之前,大部分的研究员都是处于静默期的,这一方面是他们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不够,另一方面,也是他们的社会资本积累不够,如果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年轻的研究员除非找到特殊的项目,否则,他们很难用少的可怜的资源做出优秀的成果。

正常情况下,一名二十多岁的研究员,也就是比同龄人做的好一些而已,因为年轻研究员获得的资源都很少。

直到获得的资源增加以后,研究员们的水平差距才体现的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