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493.第493章 东大教授(2 / 3)

有好事?”实验室里的头犬谭助教溜达了过来。

“《jmc》想让我看一篇论文。”杨锐没有回答好坏。

谭助教“咝”的一声,倒吸一口凉气:“是你发表了论文的《jmc》?”

“对的。”

“《jmc》邀请你做审稿人?”实验室里的二把手范讲师也被吸引了过来。

杨锐依旧点头,道:“他们也是同行评审的机制。”

杨锐以前就做过《生物化学系统生态》的审稿人,也很是审过几篇论文。不过,钾通道的科研竞赛开始以后,杨锐就没时间审稿了,接连拒绝了几篇。

当然,《jmc》这个级别的稿子,杨锐还没有审过。

尽管国外期刊对审稿人的要求不是很严格——毕竟是一件义务工作,且有两三个人同时进行,但是,他们对审稿人最起码的资格审查还是有的。

尤其是《jmc》这一级别的期刊,他们邀请审稿,本身就意味着一种资格认定。

如果只是在该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门槛论文,那编辑除非是撞昏了头,否则是不可能邀请审稿的。

另外,被邀请的审稿人的身份,对是否被邀请,其实也会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是世界名校的教授,肯定会给编辑多一些信心——绝大多数的期刊编辑都只具有基本的科研水平,至多在某方面有所建树,对于论文的内容是否符合期刊的要求,是否有价值,期刊编辑完全有赖于审稿人的判断。

作为媒体的一种,期刊社顶多邀请一两名厉害的教授撑门面,但他们不可能让每名期刊编辑都变成达芬奇。

可以说,选择正确的审稿人,是期刊编辑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出于谨慎,越是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越是发达国家的院校和研究机构,就越容易受到编辑的青睐。

84年的北大,还远远够不上世界名校的标准,来自外国期刊的审稿人邀约自然不多。

谭助教眼馋的走过来,干脆站在杨锐身后,问:“谁写的论文,能看到吗?”

“应该能看到吧,同行评审是单盲吧。”范讲师与谭助教并排而站,他也就毕业3年,还没有做过一次审稿人呢。

杨锐笑着点点头,道:“应该是单盲。”

单盲就是审稿人知道论文作者的个人信息,而论文作者不知道谁在审稿。

杨锐没有遮掩的展开了信件。

许多教授忙碌起来,都顾不得审稿,往往就会交给手底下的学生做练习,之后自己再检查,期刊社也知道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避免利益相关的人士相互审稿。

范讲师好奇的读着抬头的名字,道:the-uy-of–tokyo……东京大学?还是教授的论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