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416.第416章 投入(3 / 4)

招呼,再简单不过了。

杨锐拿着这柄尚方宝剑,回宿舍找了班长刘安平,告诉了他一声,就直奔实验室而去。

当然,他不是去整理论文的,他要将钾通道下一阶段的实验全部完成,并写出新的论文来,然后在会议上宣读。

要说科学界有什么快速刷声望的方法,在高等级的国际会议上演讲是声望*2的效果,获得集体性的关注再*2,然后把提问者杀的片甲不留,还能声望*2。

叠加在一起,至少是声望*10的效果。

相比之下,辅酶q10是赚钱的技术,却不一定适合刷学术。当然,杨锐要是将二代的植物提取法拿出来,还是有很多人愿意听的,只是格调就比不上那些辐射面更广的技术了。

pcr之所以能得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它的应用面实在太广泛,警察查dna要用pcr,古生物学家造侏罗纪公园要pcr,遗传学、医学,甚至离婚官司都用到了pcr。

历届的诺贝尔奖更是关注产生了广泛影响的技术,比如80年的诺贝尔生物学或医学奖,就授予了“发现细胞表面调节免疫反应的遗传基础”的美国人和法国人。85年则是“关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研究,86年则是“发现生长因子”……

即使在小众的科学界,辅酶q10也是一种小众的研究,它就是杨锐选来刷金的手段。因为小众的研究缺少竞争者,能够将杨锐的利润最大化,也不用因此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

而要想刷出存在感,还是得求助于钾通道的研究。

加州伯克利大学这么有名,理查德教授还能拉下身段和杨锐竞争,就是因为这是一项生物学界的热门研究。

热门!广泛!基础!重要!

这样的研究,放在哪里都是众人关注的焦点,是要拿奖拿到手软的技术。

事实上,德国人萨科曼,即将在1991年,因为发现细胞膜上离子通道的功能,而获得诺贝尔奖。不过,萨科曼的主要工作完成于1976年,正是他创立了离子单通道电流记录技术以后,这项技术的广泛应用,才让生物学家们得以深入研究通道的结构和功能。

而杨锐的华锐实验室目前所做的工作,也是频繁的用到了萨科曼开创的技术。可以说,得诺贝尔奖的萨科曼是开创了一种新工具,而在这种新工具出现以后,研究各种离子通道就变的“有利可图”了。

这就好像“电解”这项工具刚发明的年代,化学家们疯狂的电解一切他们所能找到的化合物,然后再用分离出来的活泼元素去还原他们所能找到的一切氧化物,最终,钾钠镁铝等各色元素在极短的时间里被发现……

杨锐如果能在“国际医学生物工程大会”上当场演讲全新的离子通道相关的论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