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259.第259章 彩车(2 / 4)

意上学的学生,几乎没有资格挑三拣四。

即使是回炉班,要去平江一中读,也得是一中的学生,或者高考分数达到某个标准。

以两种极端的生源,达到更好的教育成果,这份惊喜不可谓不大。

喜报的规模,自然也可以无限放大。

赵丹年买了一板车的红纸,找了十几个毛笔字写的好的人,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写出了数百张的喜报,内容也是简单易懂的格式,只是修出了各种抬头。

杨锐被叫到西堡镇,下车就在客运站的门口,看到了西堡中学的大红榜:

喜报

西堡镇人民政府领导同志及西堡镇人民:

改革开放以来,在镇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的各项工作,一年比一年好。就在今年,我校师生同心协力,共有五十四人得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七人得到了大中专的录取通知书。在全省乡镇中学中居于领先地位,特向西堡镇人民政府领导和西堡镇人民报喜!

杨锐——北京大学。

许静——北京师范大学。

李学工——北京铁道学院。

……

今后我们一定继续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好祖国下一代,为现代化建设多做贡献!

南湖市溪县西堡镇西堡中学

1983年8月16日。

看着自己的名字,看着喜报的前提与奋斗目标,杨锐有种天雷滚滚的违和感。

不过,周围群众显然很适应这样的喜报,不仅有人大声的读了出来,还有人在一旁讨论。

杨锐捂着脸,上西堡中学去。

上了大土坡,满墙的红榜啥时间亮瞎了他的眼。

这里面,就不止是学校的喜报了,更多的还有一个个学生的喜报。

西堡中学今年算是有六十一人考了出去,那外墙就可以贴六十一张来自学生的喜报。当然,六十一张喜报是不够用的,所以还要再贴几十张的学生介绍和说明,或者教师自述之类的东西上去。除此以外,班级的介绍也必不可少。无论如何,赵丹年总是想办法让学校的外墙贴满了东西,看起来红彤彤的仿佛在搞猜灯谜似的。

“校长。”杨锐进了校门,就看到了赵丹年。

“来了。”赵丹年表现的比往日还要热情,使劲握着杨锐的手,笑呵呵的道:“去学校的东西准备好了吧,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

“不用,就是些衣服,也不用我收拾。”杨锐轻松的笑着,和其他即将离开父母的孩子一样兴奋。

因为就要离开父母了呀。

赵丹年笑着点点头,从身后的口袋里拿出一封信,道:“我也没什么好礼物,写了封推荐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