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6、大唐状元之才(求全订)(2 / 6)
有了州郡的历练,才会对国家的经济、律法、土地等诸多机务了解,如此才能写出国策。”
白贵对科举之事早就驾轻就熟。
所以稍一思索。
就知道如何落笔。
看历史,很多有名的大才子、大诗人都郁郁不得志,想当官,但不受朝廷和皇帝赏识,只能无奈寄情于酒,闲了骂一骂朝廷和皇帝,就这样过完一生。
但有时候,真不见得是皇帝昏庸、朝廷腐败,而是这些才子一个个都是大愤青,嚷嚷让皇帝驱逐奸邪,赶紧用他这个贤才,或者改革弊政等等。
皇帝和朝廷要是真录取了这样的人,才是失了智。
国家丧亡为时不远。
“不过写策论亦不能言之无物,太过空洞,只追求辞藻华丽。”
“这其中的度,得把握好!”
白贵磨好墨,将毛笔顿在笔洗架上稍许,就开始奋笔疾书。
他在吏治上裁剪冗员上不敢多言,这是皇帝需要操心的事,说多了容易得罪人,在经济上,更不敢乱说,有识之士哪个不知道土地兼并为祸国家。
所以,这几篇策论,他只是抓大放小,说如此不对,但具体的改良措施,只对前人作品删删减减,而后就再无多说。
不过到了经略西域事上,他开始展露锋芒。
此事与朝政涉猎不多,而他又已经放言说同时考进士科、武科,武科可不仅是骑马射箭,涉及到的兵略一点都不少,所以在这点上,他可以多写一些。
策问,只要一篇抓人,就算取胜!
全才的人,少之又少。
“夫当今生人之患,果安在哉?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此其患不见于今,而将见于他日。今不为之计,其后将有所不可救者。”
(文中生人原为生民,避讳李世民民字,改为生人,生人有民众之意。)
“昔者太宗七年辅高祖取天下,灭国三十余。天下虽平,犹不敢忘战也。而今天唐军备衰废,默啜南掠赵、定等州,吐薄东侵而入……,秩马厉兵,枕戈待旦,以备不时之需。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教之以进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习于钟鼓旌旗之间而不乱……”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讲习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阵之节;役民之司盗者,授以击刺之术。每岁终则聚于郡府,如古都试之法,有胜负,有赏罚。……”
白贵写完后,长长舒了一口气。
这是苏轼的《教战守策》,他删删改改后,正符合此次策论的兵事。而且这篇策论可没有什么胡乱指手画脚,只是说让朝廷做好备战准备,居安而思危,不会得罪任何利益集团,而且也没说什么五年平辽之类的内容,最是稳妥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