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师礼(2 / 3)
不少。
不过再强的天赋,也要有人教习,不然一口的乡间俚语,是会被人嘲笑的。
比如东瀛的京都人就会嘲笑其他地方的口音不正。
学习英吉利文,也是以一口伦敦腔为上等,阿妹肯国的口调可是被歧视为乡下人。
一上午的舟车劳顿,下午又应酬乡人,看了一会书,白贵就打起了瞌睡。
他这一睡就是一夜。到了赶早的时候,天还未亮,他就睡醒了、
生物钟将他惊醒了。
他从屋子里走出去,熟悉的乡里,和县城的书院有很大不同。一景一物都有些不同,书院的地板是石头砌的,道旁种满了松柏、寒梅、丛竹。而邻家种的树是柿子树,压在墙瓦上的一小截树枝,还能见三三两两的细小花苞。
等到秋日,就能长出香甜的柿子。
“这时祠堂的学堂应该有人去早读了吧!”
白贵估摸着。
他总是第一个去祠堂学习的蒙童,连带着其他蒙童也一大早被迫被父母赶来,内卷到了极致,那时候,村里蒙童大多打着哈欠抱怨他,但也是入了学堂,就坐下来苦读了。
他摸着黑色,穿好了鞋,将在县城置办的礼品提了两手,就推开笆篱门,走了出去。
村东头的老家距离祠堂有些远,他走了大约半刻钟,抵达了,迎面便见到跛脚老汉正提着熄了火的灯笼朝祠堂往回赶。
“叔,还没睡呢!”
他自来熟的打着招呼。
“这……这可使不得。”跛脚老汉看着白贵硬生生给他塞过来的一盒点心,连忙推辞,这一盒点心至少一两钱银子,他是贱命,可生受不起。
“额让你拿着就拿着么,借你灶用了那么久……”
白贵不由分说,塞到了跛脚老汉的手心里,就自顾自的走开了,没有多说什么。
祠堂的灶台是族里的,并不是跛脚老汉的。但用着总是承了一份情。他给跛脚老汉的一盒点心,不贵,却也不便宜,给多了,也是跛脚老汉说的,他受不住,没那么大的恩情、
祠堂。
东边厦屋,烛光微亮。
徐秀才从书箧中取出一个布包,估摸着摸出了几颗红枣,撒进了灶上正在煮着米粥的水中,翻滚的白色浪花混着几颗红枣,红枣渐渐充盈饱满。
他眼睛盯着粥。
学堂的老师和普通人吃饭的时间,早上是有些不同的。
片刻后,房门被推开了。
“先生,昨天人多,所以今日早上再另行拜访,还请先生不要怪罪。”
吃水不忘挖井人。
对于徐秀才,白贵可是记挂着他的恩情。
两手提的大包小包,几条熏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