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3章 689【王公子的殷洲之行】(3 / 4)
骥带着周翡,跑去栎木镇闲逛。
这个小镇的人口,已经突破三千人,六成是14岁以下的儿童。栎木镇本来奇缺女性,附近又找不到土著部落,于是就用海水煮成食盐,拿去跟双河镇的流贼交易女人,流贼们的女人当然是抢来的土著妇女。
王骥获准在船坞里参观,发现许多十二三岁的孩子,已经在给船工师傅打下手了,再过十年必定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造船工。
栎木镇甚至有一所学校,校长正是镇长张卓。
张卓乃灶户出身,世代煮盐为业,原为府学教谕。因卷入科举舞弊案,为保住妻儿,张卓自愿流放殷洲。
于是,栎木湾有了镇长,栎木湾有了学校,栎木湾可以烧煮海盐。
张卓定下规矩,五岁以上孩童,无论是否做工,每天都得腾出一个时辰读书。
这跟流贼们创建的小镇,形成极为鲜明的对比。
两河镇、流金镇、闪金镇,几乎是全民操练习武,淘金和耕种全让土著奴隶去做。表现良好的奴隶,杀同族奴隶为投名状,可正式入伙还分配女人。如此,这些流贼势力越滚越大,十余年间竟然形成三座小镇。
不过嘛,流贼的核心首领们,全都把子女送来栎木镇读书。这帮杀坯就算被扔到殷洲,也打心里认可读书识字,估计就是儒家的教化之功吧。
半月之后,王骥又趁着船队补给,前去参观了福山镇。
福山镇没有金沙可淘,也不懂怎样煮盐,幸好临湖而建,农耕、渔猎资源丰富。他们发展得最慢,但也丰衣足食,就是有点缺女人,正在往内陆探寻土著部落。
继续南下,船队抵达新泉镇(洛杉矶)。
王骥非常惊讶,此镇竟然盛产稻米,而且大量外销去南边的盛州。
新泉镇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位于河口三角洲平地,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雨热不同期,按理说不适合种植稻谷。但是,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燥炎热,只要水源充足也可以种植稻谷,比如意大利就有大米出产。
新泉镇虽然降雨量很少,但水源却极为充足,沿河两岸的森林被烧掉,开辟出密密麻麻的稻田。
王骥来到此地时,正值夏末丰收季,放眼望去满是金黄色,沉甸甸的稻穗煞是喜人。
更有趣的是,附近的两个土著部落,已经开始被新泉镇的汉人同化。
这里的汉人数量不多,纯粹是被海商遗弃的移民,爹爹不疼、姥姥不爱,只能一切自力更生。他们先是跟附近部落交换礼物,渐渐开始联姻,教导土著种植水稻,甚至组织土著开挖引水渠。
土著们因此也非常友善,甚至推举镇长杨福为大酋长,把汉人移民视为神灵的后裔。
此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