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256平安沟的过往(2 / 3)
大家清楚的很。
只要进了工厂,起步一个月就能拿两百多块钱,那可是九十年代初代两百多。
什么概念呢。
1985年,农村人均年收入397块;1990年高些,630块。
平安沟这样有额外收入的,勤快一点,一年能挣900多。
相当于新进厂的工人4个月的工资。
而且厂里的工人还有福利埃
单身有宿舍,结婚给分房,还是楼房。
看病有职工医院,买东西在厂里的百货商店,东西便宜花样还多。
要玩儿的,有游泳池、旱冰尝电影院、台球厅,职工之家还有舞会。 生了孩子厂里还有托儿所和子弟学校,美滴不行不行。
这还是普通工人。
如果更进一步,当上技术员。
工资起步就五百块,分房子直接上“新加坡”!
就是在山坡上新盖的楼房,跟电视里大城市的一模一样,又大又漂亮。
如此待遇,村民们哪能不羡慕。
羡慕坏了。
但是,想到厂子里上班的话,工厂是敞开欢迎的,只要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来多少要多少,那时候缺人缺的厉害。
可这要求嘛。
最基础的就是,普通工人至少职高中专学历,技术工种更得大学毕业。
一辈子在山窝窝里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直观的感受到了,念书真有用。
然后嘛,平安沟的孩子们哭了,被家长们逼着死命的学,念的不好竹笋炒肉都是轻的,那时候真有被打断腿的娃。
后来。
1994年。
国企改革。
厂子的子弟学校初中和高中,开始对外招生了。
但是得考试。
平安沟的孩子们有福咯。
小时候的竹笋炒肉有了用武之地。
骆一航的三叔骆翔,就是那年考上的子弟学校,上的初中。
那个时候,工厂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比村镇学校强的不止一点半点。
村里的学校,一个老师带六个年级,甚至很多都不分课,教语文是他,数学是他,物理还是他,一个学校五六个老师就算多的。
而子弟学校,每个年级,每一门课,都是不同的老师,一个年级就有七八个老师教。
而且老师的素质也不一样。
村镇小学教师中专毕业就能当,甚至有些年纪大的,学历只到初中。
而子弟学校,一水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最起码是大专。
连体育老师、音乐老师都是正经的师范毕业。
每年都有老师被市里请去出中考卷子的。
甚至,子弟学校还有素质教育。
物理课化学课真的做试验,生物课真的做标本,体育课不光是跑圈,真的教东西,围棋规则、排球、足球、篮球、武术。音乐课有声乐、器乐、甚至还有钢琴课。
懵懵懂懂的乡下少年,哪见过这个埃
眼界大开,视野拓展。
跟着就是升学率暴涨,跟上村镇学校的时候相比。
平安沟的少年们,一届一届念下来,有一半上了大学,剩下一半最少也念到了高中。
只不过。
原本的期望,回工厂上班的没有几个。
随着三线厂的没落,工人不再是高收入群体,厂子后来都没了。
骆一航这一届时候,厂里的子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