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比较文学(二合一)(2 / 5)
了。
“在《十月》好好干。”
方言拍了拍他的肩膀。
骆一鹤信誓旦旦地保证,然后问出在场所有人都很想问的问题,方老师怎么会来参加毕业典礼?
方言笑了起来,“季老相邀,我怎敢不来。”
一听是季羡霖发出的邀请,众人无不一惊,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但也有燕大的学生,像臧棣,根本不关心这些,他们最在意的仍然是文学。
“方老师,您既然把魔幻现实主义引进国内,为什么还会倡导‘寻根运动’呢?”
“你为什么会这么问?”
“我觉得当代文学去寻根,没有任何的意义。”
中文系的学生冒头说:“最好的出路,应该是学习和借鉴西方文学流派。”
看到有不少人附和,又有不少人反对,方言恍然大悟,燕大的校园里也出现文学路线之争。
就像《人民文学》编辑部一样,有的是全盘西化派,有的是本土保守派,各执一词,争锋相对。
“从五四以来,我们的文学就是不断地将西方的文学资源向本土进行转化。”
臧棣道:“如今的文学想要再得到空前的发展,最好是能向西方文学到东西,运用到创作里。”
方言没有直接驳斥,而是反问:“华夏当代文学的根基在哪里?”
臧棣脱口而出,“华夏民族传统文化。”
方言笑问道:“你真的发自内心里觉得是这样吗?”
像臧棣这样的西方派被问住了,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方言也不刨根问底,换了个问法,“那么,你们觉得该以什么为依托来创作小说?”
“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发挥想象,并借鉴别人的写作方式,融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作。”
白若雪第一个站出来回答。
苏雅道:“我跟若雪差不多,就是根据现实创作,并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
臧棣如实相告:“我是受国外作品影响,特别喜欢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
“你们说的只是文学形式,我问的根基乃是文化内核,它来源于我们各自所受的教育。”
方言一本正经道:“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它已经融入你的灵魂,自然而然就展现出来,流淌在你写下的字里行间,有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
桥本结衣低声问:“洋子,方老师在说什么呢?我怎么一句话都听不懂。”
“听不懂就对了,别瞎想。”铃木洋子眼里充满着敬意。
“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白若雪反复琢磨着这句话,她感觉很有道理,似乎是抓住了什么本质,但又很难用言语讲出来。
骆一鹤突然开口:“方老师所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指一个人的精气神吧,包括品行、信念、思想、态度、格调等等。”
“也可以这么理解。”方言道,“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思想和知识,它的本质其实是塑造人。所经受的教育不同,塑造出的人精神面貌就不同。这个教育并不仅仅指学校和书本,还包括从小的家庭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对人的影响。”
这般热闹的场景,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