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文学的根(2 / 3)
把手压了压,要求保持课堂安静。
方言站在讲台上,没有立刻开讲,而是从左到右,从前到后,挨个让学生做自我介绍。
尤其是,重点介绍自己的代表作。
一个紧接着一个,大多数都是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改革、爱情、乡土等寥寥无几。
林贤治坐在教室的门口,拿着纸笔旁听,就见方言仍然没有进入主题,而是像唠家常般,跟各个文学类型的学生交流着当前的文学思潮,以及未来的文学方向。 伴随着探讨得深入,同学们聊得相当高兴,方言的脸却很明显地沉了下来。
“虽然在和你们的讨论中,我收获很多,但还是觉得有些失望。”
“你们明明坐在一座金山上,却端着金饭碗去讨饭,让我实在想不明白。”
“金山?金饭碗?”
陈国凯、郭小东等人面面相觑。
孔捷生不服气道:“方老师,我不明白您说的是什么意思?”
“我从你们这里听到的都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
方言话锋一转,“但从来没有听到一丝半点粤东本土的文学。”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完全搞不懂“粤东本土文学”的含义。
“就像我写的《那山那人那狗》,包含着湘西的风土人情。”
“《舌尖上的中国》里,也掺杂着京味十足的胡同文化,以及各大菜系的地域特色。”
“文学是人的文学,人是有‘根’的,文学也是有‘根’的。”
方言扫了一圈,一脸认真。
“根!?”
范汉生整个人哆嗦了一下,视线中,大部分的学生先是一惊,接着陷入沉思。
林贤治目光充满炙热,“方老师,您说的这个‘根’,是不是指的是地域性?”
“这只是狭义上的,而往更大了说,是整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1
方言道:“文学的‘根’,必须深植于华夏整个地域和民族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而没有根,就更成了无根之萍。”
随后环顾四周,“同学们,你们有根吗?”
“有,当然有1
孔捷生第一个站出来说“故乡就是他的根”,陈国凯等人紧随其后,回答的几乎大同小异。
“对喽,地方性和民族性的特色,是文学不可磨灭的一种印记。”
“同样是作家身上独有的一种气质,要不然,为什么要叫你们‘粤军’?”
“为什么要叫陕北的作家叫‘陕军’,叫湘南的作家叫‘湘军’……”
“不单单是你们生在这长在这,而是你们文学的根就在这儿1
方言指了指脚下的地。
嚯!
众人犹如醍醐灌顶,以往都是有什么样的文学思潮,就随波逐流,如同无根之萍。
然而,却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好好思考过粤东这片土地,没有寻找自己的根。
振聋发聩啊,方老师!
林贤治吞吞口水,这番“文学的根”的见解带给自己的震撼,远超先前的“周秦之变”。
范汉生用手肘碰了下他,“别傻愣着,记下来,统统记下来,一个标点符号都别落下1
“前不久,我住的招待所是羊城酒家。”
方言说:“在我吃饭的时候,他们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