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72章 《十月》挖人(2 / 3)

出于钱,主要是让谍战文学站起来。

一直以来,包括反特题材在内的谍战,都只算是军事文学这大类里的一个分支而已。

跟战争文学一样,但又不完全一样。

谍战文学作家,可不如战争文学作家的名头响亮,甚至,“谍战文学”也是最近才兴起。

如果能通过《暗战》、《听风》、《潜伏》,以及明年开播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等一系列作品,把整个谍战文学的地位抬上去。

不求从军事文学里独立出来,但至少可以跟战争文学平起平坐,这才是祖师爷该干的!

“就冲岩子这想法,当浮一大白1

李悦、黄忠国等人举起杯子,以水代酒。

哐当!

方言和他们碰杯,接着继续吃饭。      到了午休的时候,继续琢磨《潜伏》,余光里突然看到周雁茹的身影,她冲自己招手:

“岩子,跟我去趟王主编的办公室。”

“好嘞,周老师。”

方言借着整理稿纸的工夫,不由在想,才刚回编辑部,王朦他们就找自己当面谈。

估计跟转正的事有关!

果不其然,一到办公室,王朦就开门见山,自己的编制问题解决了,但不是留在《燕京文学》当编辑,而是被调去《十月》。

消息来得太突然,方言不禁发懵。

周雁茹耐心地解释,别看《十月》这本杂志这个月才拿到正式的期刊号,但来头不校

编辑室还有个响当当的名字,叫‘伟人著作办公室’,所以承担了非常重大的使命,特殊时期,挑战了书报刊管理模式,一经问世,管制便开始松动,半年之后,《收获》复刊。

一年之后,《当代》、《花城》相继创刊,接着全国的杂志如雨后春笋般创刊、复刊。

包括《燕京文学》在内,都要承《十月》的一份情。

也正因如此,刚刚有了正式创刊号,立刻得到整个文艺界和出版界的鼎力相助。

人员紧缺不要紧,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就被紧急地借调来支援,方言也就是其中之一。

“你啊,表现得太出挑了。”

王朦摇头笑骂道:“反思文学、谍战文学就不说了,我们不在的这段时间,又折腾出了一个口语化,懂小说,又懂诗,这么难得的人才,他们不指名道姓地要你才怪呢。”

“可我只是个临时工。”

方言张了张嘴。

“就是因为你这个身份,才被做了文章。”

王朦苦笑道:“我们一直试着争取把你留在燕京文学,甚至打算提前给你转正,但没想到还是被《十月》钻了空子,他们愿意当接收单位,把你吸收为正式工,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方言啊了一声,“这也行?”

“本来你的指标已经下来了,按照流程,等合同期一到,就可以转正,没想到……”

王朦叹了口气,“岩子,你怎么想的?”

“我必须去吗?”

方言抿了抿嘴。

别看《十月》现在才刚刚成立,将来可是文学主流期刊里的“四大名旦”,以“刀马旦”的名号,跟“老旦”的《收获》、“花旦”的《花城》,以及“正旦”的《当代》,并驾齐驱。

平台的档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