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522页(1 / 2)

见到正在往这边看的夏安然,这位负责料鱼丸的夫人,对他露出了一个爽朗的笑。

她开口是有些生疏的官话。

很明显,这位夫人一眼就看出了夏安然外乡人的身份,并且认为他听不懂本地的语言。

中华地域宽广,南北语系,又隔着长江,黄河,互不贯通,方言更是千千万。

方言受地理制约,越复杂地形的地方,方言自然最多。

而南方水道众多,吴语系的方言,虽然有一定的共通,但是差异点也并不小。

他曾经任职的福建永春就是特例之一,传闻福建那边隔了一座山,彼此之间就可能听不懂他们的方言了,但是在这女子有些意料之外的是,夏安然还真能听得懂。

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小就生活在吴语区,他那时候虽然已经倡导使用普通话,但是要和说了一辈子地方话的老人们交流,还是要用方言的。另一方面,他在三国时代的朋友,孙策和周瑜,都是吴地人。

所以他们偶尔也会互相学着点彼此的家乡话。

这是因为在东汉时期,官员通常都不会被派去管理自己出生的地方。而如果,所派驻的地方是同一语系,那问题倒也不大,但是倘若像北方的官员被派去了南方,或是南方的官员,被派去管理北方,单单就语言,这一点就是一个大问题,但也不是说语言不通就寸步难行了,毕竟官僚系统都必须使用官话。

只是,如果语言不通,那要如何和当地的民众交流呢?

如果不能和当地的民众交流,那么官员就将会被束缚在府衙之内,他所看到的、听到的,也只不过是府衙里的人,想让他看到和听到的,被蒙骗的概率极大。

所以在大汉生活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家都会学着一些方言,以备不时之需,实在不行,拿人拿来唬人也是可以的。

毕竟常言道,有备则无患。

夏安然当时并没有派去吴地做官员,但是到了这里。他曾经所学会的吴地话,就无疑为他点亮了当地人的好感度,尤其是在听到他是一个北方人。却特地学了一些,吴地语言的时候。

这个道理大概就跟现代人发现,有老外为了到中国来旅游,特地学了好几句中文一样,虽然在听他说话的时候,可能有不少人有“你还不如说英文呢”的吃力感,但是出于本地人的领地自豪,这种时候多半都会表现得极为大度。

毕竟人家千里迢迢过来旅游,还特地学了语言,不管怎么样,总得给个友善的态度吧。

差不多就是这个原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