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498页(2 / 2)

于是他们自己向上头要求,既然已经有了择吏制,不如再来一个方法?

这说来有些可笑,但是在一方的小心翼翼推动,另一方的默许下,最后还是成功了。

科举考试成为并立于举荐制、择吏制的大汉第三种择选人才的方式。

一年后,第一届天子门生火热出炉。

出人意外的是,这些人中有的出生世家,有的出生平民,还有些出生权贵,几乎包罗了如今汉室的各种阶层。

如此结果令群臣吃惊,也让小皇帝兴奋不已。

这代表的意义,绝非仅仅是大家支持科举这么简单,从简单的说,证明了此次考试的公正,从深里说,证明了无论何种出生的大汉子民,已经渐渐拥有了读书的资格。

而且,不是简单的开蒙。

而是能够和天下才人下场一试的资格。

虽然目前这类的学子大多来自兖州、豫州这类较为富庶又学风浓厚的地方,但是也有旁的州,就连凉州都考上来了一个,虽然成绩比不上旁人,但是那可是被定为蛮荒的西凉贫瘠之地的珍贵学子啊!

这一年的学子三甲被选出的时候正是秋日,这是夏安然定下的。

春闱、秋闱,没有人比他更清楚科举制的顺序了。

只不过如今的大汉比之他参与科考的红楼时代版图要稍小一些,而且报名参考的学子也没有那么多,也多半集于洛阳周边的郡县,故而也没有必要像后世那样层层筛选,差不多是考两轮就分出了高低。

因为这一制度是在兴平十二年春定下的,所以殿试反而转为了在秋天,不过也挺好,秋天亦是收获的时节,而且在小冰河时期,秋天考试比春寒料峭时候对学生也更友好一些。

暗戳戳插手了出卷考试的夏安然作为科举的前辈在心中这样想,觉得自己的建议真的特别好特别体贴啦=w=。

至于学子们是不是这么想……恩,智者见智吧。

三甲选出的这一日夜晚,已经是一个合格帝王的刘协举办了一场私宴,邀请了他亲近的臣子们,其中自然包括夏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