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页(1 / 2)
见小吏挥舞这双手,慷慨激昂的模样,老人微微一笑“这可是你们曹刺史所说?”
“不,不是。”少年摸了摸鼻子“是吾自己理解的。曹大人说以心领悟即可。”
“呵呵。”司马徽笑着点点头“你的理解也没错。”
他再抬头看向那四个字,眼中流光一闪。
只是对于这一句话,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年龄、地位、见识,对这句话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以司马徽的阅历,他能感觉到其中深深的期许以及警告。
事实上,正如他所想,这是夏安然在图书馆见到有学子辩论之时猛然想起的。
辩论当然没错,但是他害怕的是另一件事——清谈。
若说起魏晋南北朝,逃不开的就是魏晋遗风四个字。
虽然后人的眼光看来,魏晋的诸位公子堪称狂放不羁、率真洒脱的模样实属封建王朝难得,对于清谈也是持褒义态度,认为这也算是言论自由。
诚然,清谈虽然说是继承了战国时期学说之间的百家争鸣之风貌,只是当年百家争鸣是相互争论和批评,又相互影响、学习,总体目标,是为了让国家变得更好。
但是魏晋的清谈,则是不谈国事,不谈名声,“高雅”得专谈老庄、周易。
后世看来,魏晋名士各个有风有骨,实则他们只是被魏晋士族制度及封建等级特权压迫的可怜人,而最初之时是无奈之举,因为封建特权压迫他们不可谈这些,到了后来,醉着醉着,便已经成了习惯,也再也站不起来了。
这不是风骨,是悲剧,使他们报国无望的痛苦和癫狂。
曹操是一次意外看到夏安然书下的这几个字的,他一时受到触动,当即研墨书下这八个字。
这幅字很快被夏安然分开装裱,在得到荀彧认可后,挂在了图书馆堂中。
第二日来看书的学子立刻就看到了这八个字,当下便引发了一番激烈讨论。
如此狂妄态度虽然的确有人表示反对,只是清谈之风起于魏晋,东汉末年比较流行的的确还是能动手的就别多说,所以反对的人也没什么能够站的住脚的论点。
而事实上,于曹军来说,比起能说十句道理的人,他们现在更需要能干一件实事的。
自曹操入驻东郡以来,他的一言一行都将他的态度表现的很清楚,民众也是将这一切看在眼里。
曹军很少升帐开会,哪怕开会时候讨论的速度也很快,议题过了大家就各回各处,也因为这样的高效率运作,才使得诸位谋臣看起来很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