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96章 小边我大哥(4 / 6)

里有祖辈留下的房产和家族的情感,他们不能也不愿丢下自己的家。

租住公房、单位房的和私房主在前门、大栅栏的比例各占30%。

身为私房主的赵师傅看到,租住公房的,在拆迁签字的同时,只要和房管部门签一个合同,就以每平方米135元的价格,从房管部门买到产权,由房屋的使用权人,变成和他一样的产权人,享受和他这样的私房主拆迁补偿待遇,心里有些不平。

大家都一样,一样的补偿款,一样的离开前门的结局,并且他们关心的事也是一样的:胡同外面的房子和高涨的房价。

早上赵师傅出来遛鸟,一边晃着鸟笼一边和街坊议论着房子:

“只能上房山,或者燕郊了,那儿4000多一平方米。”

“是啊,赶明儿遛弯,一不小心,遛荷北省了。”

“呵呵。”

笑声里有一点辛酸。

“买房子还是得下手早!听说没,大栅栏郭春燕那家的事……”

街坊里的八卦总是在流传着。

说有这么一件事,郭春燕和丈夫孩子哥哥嫂子及自己的老母亲在上草场六条6号院租住两间公房。

2003年6月,郭春燕拿着31万的巨额补偿款,带着72岁的母亲,离开了她居住了40多年的大杂院。

她在玉蜓桥附近以每月1500元租了一间2居室安置下母亲,一家人分做两处,母亲、她和她儿子住出租房,因为出租房实在太小,丈夫回自己父母家,然后开始奔波着买房。

当手里捏着的拆迁款和市场的房价比较时,郭春燕傻眼了。

刘家窑72平方米的二手房,39万元。位于广渠门的80平方米的二手房,48万元。

郭春燕从城东到城西,城南到城北,跑了不下几十处房,从6月到10月,再回头看曾经去看过的房子,更傻眼了。

刘家窑72平方米39万元的二手房,已经涨到了47万元;广渠门的80平方米48万元的二手房,涨到了60万元。

郭春燕已经退休,她和丈夫都过了可以申请贷款买房的年龄,孩子还在读书,没有路径去筹措几十万的买房钱。

于是,他们在拆迁中成了无房户。

“谁说不是呢,整个上草场六条胡同大约住了100多户人家,搬走的有50多户。

搬走的住户中,除了原来在外面有房的人家之外,其余的都像郭春燕一样在外面租房住,原因也都是房价太高,买不起房。”

街坊们把这种居无定所的状态叫做“打游飞”。

“老太太都七老八十了,还在外面‘打游飞’,你说这心里是什么滋味?”

老街坊们都十分同情郭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