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204页(1 / 2)

最后一排的男生自然也想听见徐朝雨开口,结果没想到千里迢迢跨越半个天津来,还是听见迟林的破锣嗓子,一群男生在后头没气儿似的哼哼两声,就算回答了。 徐朝雨被他的嗓门吓了一跳,或许也没想到还有这个办法,她笑起来,忽然拿过迟林的喇叭筒,对着学生,用她能发出来的最大音量,声音有些发抖也有些激动道:“感、感谢大家今天能来这里。我、我姓徐。” 她小时候是徐家小姐,嫁了人是姜太太,发表文章的时候用化名,除了卢嵇,没有人会说她的名字,提起她很喜欢的自己的名字。 这会儿,她却能在几百个人的面前介绍自己,就像是历史上真正功成名就的女人,不再做某氏,终于可以在史书上连名带姓的刻下自己的名字。 她咬了咬嘴唇,笑道:“徐朝雨。渭城朝雨浥轻尘的,朝雨。” 作者有话要说: 先发再改错字,今天卡文了,所以拖了一会儿。 下一章还有这俩人。 ☆、第74章 这堂课两个课时, 讲的效果还是很好的。 虽然徐朝雨知道自己的讲课方式确实有点奇怪。她每次都是进了屋, 先把上下可以推动的四面黑板都写满了考证的条目和事例, 也有学生们想要抄了当笔记, 她连忙回头道:“不用抄,这些你们记了也没意思, 都是古籍上的原文, 都可以找到对照, 我只是写下来,上课的时候好用。” 今天讲的是唐代礼制是如何继承前朝, 光是抄这些条目,她就抄了将近小半个小时,全程也一句话没说。 有些学生听说过,这位史学女先生也是个举止奇异的主儿,有几个学生要不是因为来的路太远,都有点想走了。他们倒是勉强坚持到徐朝雨抄完了, 她这才搬了个凳子坐在桌子旁边,道:“你们能瞧出来今日讲的是什么了吧。” 这会儿那些本来心浮躁起来的学生才看起来,半晌道:“先生是从北朝的渊源开始查证?” 徐朝雨脸上露出笑容:“正是, 比如这一段《北史》四十四篇《崔光传》中云, 崔光乃清河出身,曾随慕容氏南渡, 居于青州之时水——” 她手里没拿讲义,背对着黑板,也说的一字不差。 她自称这都是很初学者的内容, 但下头的学生却有点头大。对她来说简单,那是因为她通读或杂或精的各类史籍,这些东西早在她脑子里,怕是给她一个助手,她都不用离开板凳,随手指着书架都能让人帮她翻书。就像现在在课堂上,她张口就道:“《旧唐书》四十六篇《经籍志》史部仪注类《后魏仪注》五十二卷,有常景所撰修之五礼,可以此来明《隋志》之渊源……” 学生哪里想到这位年轻的女先生,仿佛心里修了一座图书馆。 她条理又清晰,这样把有逻辑关联的条目都列举出来,其中人物关系挑明,仿佛她都不用细讲,学生们都可以真的明白她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