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0章 得奖较量(2 / 6)
而毕加索、莫奈啥的,一个个卖画也都卖的超级happy。
但大画廊签约的画家比较热衷于玩“获奖——炒作——变现”的营销套路,倒是实话。
艺术品销售经纪在向收藏家,尤其是向单纯把收藏当作一种“财富投资”手段的藏家们推销新人画家的时候。
他们讲上一万句约瑟夫·斯特拉、工业美学、艺术与权力的雄心,象征主义含蓄风景体验……也不如掏出本《油画》来,对着念“某某某刚刚在某某某双年展拿了最佳新人奖,在《油画》杂志的买手指南栏目,目前享有两星半的推荐等级”来的管用。
这样的现象也许不是好事。
可它就是艺术投资市场的现实。
《油画》杂志为什么这么牛气?
布朗爵士为什么有信心靠着一本杂志,整合统一整个欧美的艺术品销售行业,完成纽约的高古轩,甚至是巅峰时代的巴黎画具商联合会们都没能完成的伟业?
就是因为靠着过去整整一个世纪的杂志社积累。
《油画》杂志目前超然的地位,让它已经成为了链接艺术界和资本市场的枢纽桥梁。
它能用最简单的“数星星”的方式,将绘画行业诞生几千年以来,发展的无比繁复的美学理念,将那些长长一大串的人名,让外行如看天书,内行也难免头晕脑胀的专有名词全部浓缩量化。
而且。
靠着杂志社信誉的背书。
这套简易评价体系既能在艺术从业者,在画廊、评论家、以及创作者中获得认可,也能在挥舞着钞票的俄罗斯能源寡头或者中东石油王子那里通行无阻。
华尔街有一句名言。
金钱就像河水——离干流越近,打水越容易,权力越大。
《油画》就是那条勾连着红海与地中海的苏伊士运河。
布朗爵士每一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搬把椅子,坐在运河的闸口之上,望着水波如大海怒潮,拍岸而来。
而就算在《油画》的评价体系内,过往各个大型双年展的获奖情况,也是确定一位艺术家推荐星级的重要参考指标。
也难怪。
大型画廊们在为旗下的画家冲击双年展奖项的时候,表现的那么不遗余力了。
准确的说。
行业内希望靠着在双年展上获奖,一鸣惊人,住上大别墅,开上小游艇,为此而不遗余力的向着独木桥上冲去的从业者们到处都是。
超级画廊们之所以被行业同行在它们的名字前冠以“super”的字样,不是cdx创始人、马仕三世这样的老头子出现在人前的时候,喜欢把带“s”的红内裤穿在外面。
而是他们在这一领域,超级擅长。
《武吉知马》——这盘“加了罗勒叶的优质谷饲小牛排”,就是cdx画廊在第七届新加坡艺术双年展上,为评委团们用银质的托盘所端上的精致菜肴。
它们深谙“中庸”哲学。
绝大多数人,走上餐桌的时候,都没抱着享受到世纪大宴的心思。
吃的好吃,就够了。
绝大多数评委,来到新加坡双年展的时候,也不是抱着看世界大展的心思来的。
看着不错。
也就够了。
谁一幅作品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