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讲究(2 / 4)
是不缺的。
但曹老刚刚那句话,拥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只有曹老的入室弟子们才知道的秘辛——【春蚕吐丝,春云浮空,春水融冰,涓涓缕缕,意在传神】。
这看上去意味深长的二十个字,那是曹轩的老师,他们的师祖,在苏杭病故以前,最后为曹轩写下的二十个字。
既是赠言,也是期许,从此阴阳两隔。
换成普通国画画家,这句话听来可能只是一句夸奖,放到曹老的徒弟几人中,意义也许比天都大。
“看这紫藤,有点老师所说的苏轼看麦穗的意思了。”曹轩点点头。
那位光绪年间声名赫赫的画坛大师,生平有两爱。
一爱看戏,二爱读书,收集各种宋版书,明版书的珍贵刻本。
这篇徐渭的小品文章,就是老师在故纸堆中找出的心头好。
晚清文人欣赏点评文章,极喜欢钻研文字的结构和用典。
以奇以怪以难为荣。
唐诗、宋词虽本来就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用来消遣寄情的所在,但读起来通常朗朗上口,也不乏白乐天、杜甫先生,这样老妪能解,童子可歌这般朴实动人的行文风格。
清代就不成了。
几乎篇篇都要看一大堆注释才能看懂,奇字,怪语,冷门偏门典故多多益善。
士大夫阶层审美喜欢的诗词文章,脱离了百姓阶层,已经变成了小圈子里几人,互相问答解谜的游戏。
客观上这造成了清代文章的传播生命力不太强,却也是当时的风行的社会时尚。
曹轩曾经很搞不懂。
自己的老师为什么这么喜欢这篇看上去没啥嚼头的小品文。
甚至责令他学会背诵,每月初一十五,还都要抄写个好几遍。
搞的老爷子指尖茧子都磨出来了!
小时候对这个三百来字的小文章,比什么《菜根谭》,《增广贤文》还要熟悉的多。
他觉得这很没有道理。
徐渭的文章经常语出惊人,但算不上冷门。
这不是什么能拿出来聚会炫耀的知识,行文也不够华丽有趣,不够怪,不够奇,乃至于这个故事本身。
既然是徐渭写的,那么连真实性都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徐文长有魏晋狂士的神意。
画家是时代和个人共同塑造的产物。青藤居士徐谓则属于少数那种放到今天现代社会来,照片板上钉钉一定也能出大名的不世出的天才。
他本人的很多行为和语录都非常的“行为艺术”,是那种媒体最喜欢的,最痴迷的,刻板印象模子里扣出来的艺术家式的性格。
简单来说——
徐谓有点疯。
他和李白的疯不同,李白的豪放带着酒气酒香,徐谓的狂放不羁带着生活的苦涩,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悲伤苍茫。
误杀妻子,自缢九次,锥刺肾囊,徐谓先生一辈子用整个人诠释了什么叫做用生命来搞艺术。他也喜欢动不动说些“书法灭亡久矣”这类在普通人初听上去有点标题党,后品上去惊世骇俗的震撼言论。
小时候曹轩生活在名儒毕至,大师云集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层次。
与顾为经这种对东夏文化典故一知半解,看着世说新语上写什么就信什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