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特刊(2 / 5)
巧克力,很容易就拉近关系。
杜文拿的巧克力,全是托编辑部的同事从国外带回来的,不值钱,好在外面有一圈绿绿的洋文字母。在仰光这种第三世界国家地区,进口巧克力有些时候比万宝路香烟还有用。
他今天转了一圈,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唠了一堆,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称不上多少。
杜文正有些烦躁呢,就看见院子的角落处,那个老来这里的德威中学生,正怀里抱着一个看上去五、六岁大的脏兮兮的胖娃娃,和对方头对头咿咿呀呀的说些什么。
这个镜头也不错。
暗地采访不适合带专业摄影机,杜文先拿出手机偷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就踱着步子装作不经意的凑了过去。
他一直对这个叫顾为经的中学生很感兴趣,也蛮有好感的。
遗憾的是,这家伙平时很沉默。
除了对待孩子们的时候,不太愿意说话,只是一个人画画。
杜文关于对方的多数消息,还是通过孤儿院的那位女院长打听到的。
“小哥,小哥,你吃巧克力不?”他抽出一条牛奶口味的三角巧克力,递了过去。
杜文只能尝试着套些近乎。
人家是德威这种贵族学校出来的富家公子,吃过见过,他也不太期待自己送巧克力这样的小把戏有什么用。
不过,
这一次,顾为经却没有像往常一样拒绝。
顾为经望了一眼,坐在自己膝盖上胖孩子看向巧克力渴望的眼神,便接过巧克力。
他撕开锡箔包装纸,掰下一块塞进娃娃的嘴里。
“这孩子什么情况?”
杜文见有戏,凑了过去,开始攀谈了起来。
他为了了解顾为经随意找了一个话题,但这个胖娃娃确实看上去不太正常的样子。
发育早的孩子往往十个月左右就开始学习说话了。
到了他这个年纪,都可以开始上小学了,可是对方手中的胖娃娃却依然嘴里含含糊糊的吐字不清晰。
“他的名字叫【布稻】。”顾为经托着胖娃娃叹气。
此间很多孤儿都是被人遗弃放在孤儿院门口的,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
缅甸文化传统有名无姓,取名也较为随意。
女院长习惯用朵的名字给他们取名。
就像那位茉莉小姑娘一样,布稻是缅甸的国紫檀的缅语音译。
“带他看过医生,诊断有自闭症和轻微的语言障碍,理论上可以通过陪伴和特殊的干预矫正治疗达到和正常孩子一样的效果,但……”
顾为经耸肩。
世界上对于自闭症儿童的专项治疗其实很发达了,只是很贵。
在欧美的发达国家,一节专业的三小时儿童专家一对一自闭症矫正课一千美元起步,一周要上三节。
足以让没有买相关保险的中产都心颤。
缅甸就更不必说了。
语言障碍也不像茉莉的艾滋病一样,有联合国的专项拨款,这种治疗销是一家孤儿院负担不起的。
只能让义工多加陪伴。
“布稻,谢谢这位给你巧克力的叔叔?”
顾为经将胖孩子举高,对着一边的杜文。
小家伙看上去很不愿意说话的样子,顾为经也不着急,他耐心的提醒了好几次,娃娃才从嘴中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