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864章 都是老狐狸(下)(2 / 3)

里,百姓自己心里都有一笔账。

这些田每年能收入多少大家都知道。

一百亩田绝对没有一个人全年当工人赚得多。

尤其是以现在长安附近的月钱来说,当初殿下可是将月钱提高了好几倍。

以前他们之所以选择临工的方式,是因为他们害怕这些工厂突然又不用人了,那不种田又没有活干,就要饿死人。

但现在三十年的合约,这还想什么?甚至子女还可以优先录取!一些稍微精明一些的百姓立刻就算了一笔账,不要说是三十年。

就每个月现在的月钱干个三五年,他们赚到的月钱就足够起一套不小的院子和房子,另外家里面的铁锅,布匹等等都不会缺。

只好能算过来的百姓立刻就做出了决定,这个工人,他们要当。

尤其是这第一批国有企业的工人必然是要当的,这是相当于朝廷的部门,每逢灾年百姓饿死的有不少,赈灾粮下不来的也有,但是那些官员的俸禄什么时候短缺过?

他们想的可是很精明的。

成为了国有商行或者国有工厂的员工,就相当于有了保障啊。

大唐周报上面给出了具体的报道时间,目前长安城的国有商行和工厂都会在十天之后,位于大唐不夜城中心会场进行幕工和登记工作。

李恪没有参与这件事,也没有去管,大唐日后的事情有很多的,他都参与进去,哪里参与的过来。

而且各个部门确实是需要一批专业工人了。

尤其是建设部,李恪可是知道,大唐铁路工程总商行已经成立了,实际上他们早就开工了,但目前的真正职业工人只有三千人,这三千人大唐铁路工程总商行的所有职业工人了。

而这些工人几乎有百分之六十来自悦来商行,剩下的百分之四十则是来自于之前长安城收拢的流民。

这些流民一直都由李恪的工程给咱们找工作并且照顾他们,所以他们算是第一批得到了这方面照顾的工人,他们也相信李恪,这才彻底正式成为了大唐铁路工程总商行的第一批工人。

而目前这三千工人却陆续指挥大约接近八万多来自长安附近百姓组成的临时工在建设铁路。

主要是前期的地基夯实以及铺设地基的工程。

说实话,大唐的第一条铁路从地基、钢轨等方面都没有办法跟后世的普通铁路比,地基方面就差远了。

现在的地基充其量估计相当于十九世纪末期的铁路标准,但实际上也已经足够了。

不是李恪不想提高标准,但那种路基所需要的耗材太多了,如果真那么玩,进度太慢。

现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只要有了,哪怕只有一条,对周围的威慑都是巨大的!至于这条路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