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电影就是宣传片(第三更,求订阅)(2 / 3)
看电影,虽然这个时代的电影大都拍摄的很粗劣,但只要有时间他仍然会观看近期上映的电影。
官邸放映室内,电影画面投映在幕布上,尽管李毅安时而会因为电影中的情节笑出声来,但是看着电影时,他想的并不仅仅只是电影情节,而是更细致的观察电影。
“这两年,南洋的电影的拍摄技巧进步很快。”
看着幕布上的画面构图和灯光运用,李毅安能够清楚的感受到电影拍摄水平的提高。
唯一让人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的电影演员口音很重,和三四十年代的老电影有点类似。没有办法现在的国语刚刚推行十几二十年还不标准,而且还没有标准发音。
不过,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南洋已经有了华语拼音和声母,韵母以及声调,未来这里的国语发音会越来越标准。
在相比于演员们的发音,李毅安看中的是他们表演的水平,尤其是电影的拍摄水平,才是南洋电影业的最强项。
和南洋的很多行业一样,有着浓浓的“德国痕迹”,因为三德子将电影艺术与其政治宣传相结合,通过电影传达其思想,所以他们电影工作者本质上就是三德子的宣传员。盟军占领德国后,有不少电影工作者逃离了德国,像拍摄《意志胜利》的里芬·施塔尔,就化名潜逃到南洋,成为了摄影师和学校教授,至于法伊特·哈兰等人则在南洋重操旧业,继续从事电影拍摄。
这些德裔知名导演的到来,不仅为南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工作者,同时推动了南洋电影拍摄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还有一批来自沪城等地的电影从业者,他们或是为了躲避战火,或是受南洋电影市场的吸引。仅仅只是短短两三年时间,林林总总的电影公司纷纷在南洋成立,虽然这些电影公司良莠不齐,但却拍摄了大量的电影,使得南洋一跃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电影产业基地。
虽然和美国没法比,但是现在论产量,南洋电影产量规模远超过亚洲的同行,甚至超过欧洲各国。
毕竟,电影的拍摄在南洋是受到官方鼓励的,公司每拍摄一部电影,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补贴,比如他们获得的胶片更加廉价——当然胶片是南洋的国产胶片,在促进电影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洋胶片业的发展。
“文化……”
看着电影中,在舞会结束后,男女主角一同在景色优美的公园漫步的画面,虽然是夜影,可是画面拍摄的非常唯美。
公园里夜景、男女的相拥,看起来庸俗的很,但这样的画面却让李毅安的嘴角轻扬,心道。
“这不仅仅只是电影,而是生活方式的传递!”
对于电影产业,李毅安有着他自己的规划,事实上,早在三年前,他就曾经授意电影从业者们把南洋的生活方式,以尽可能美好的方式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为什么要这么做?
说白了就是为了招揽移民。
在李毅安的要求下,那些来自德国的导演,干的还是他们在德国最擅长的事情——将电影艺术与其宣传相结合,通过电影传达南洋富庶的一面,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