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做欧洲的债主(第四更,求订阅)(2 / 3)
不惜。
重要的是机器,是重建工业所需要的机器。
虽然婆罗洲眼下还没有大片的水稻田,但李毅安的手里有充足的硬通货和船,只在东南亚收购廉价的大米运到欧洲,就可以获得丰厚的利润,欧洲各国没有硬通货也没关系,和俄国人一样,婆罗洲也需要机器进行工业化。
但是和俄国不一样的是,婆罗洲钱是不缺机器的,相比于机器更缺人,即便是买了一堆机器,也是放在那里生锈,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人。
在这种情况下也就有必要在欧洲和俄国人抢购机器,哄抬物价了。
在成济德的提醒下,李毅安认识到,婆罗洲并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而且哄抬机器价格,对婆罗洲也不是件好事啊!
沉思片刻,李毅安说道。
“那么……记账呢?”
“记帐?怎么说?”
李洁白等人诧异道。
“基本上就是我们指定一家银行,授信给某个国家,这个授信额度可以是一亿美元,也可以是两亿美元,他们不需要现在交付易货物资给我们,而是采用记账的方式,约定一个交货期,可以是一年后,也可以是两年后,当然,账期是要计算利息的……”
随后李毅安便解释着战前德国的贸易政策,战前的德国与现在的欧洲各国一样,都是严重缺乏的黄金外汇之类的硬通货,这对德国的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也正因如此,在希特勒上台后,其便推行“去黄金化”的易货贸易。
就是德国和一个国家进行的贸易时要求签订一个《易货贸易协定》,规定双方的相互进出口数量要平衡,然后双方建立一个易货账户,德国从这个国家进口一笔原材料或者农副产品,那么对方就要进口德国同样价值的工业产品,在账户上形成一个对冲,最终的目的是,让账户处于平衡状态,谁也不欠谁钱。通过这种易货贸易,德国既获得了廉价的农产品和原材料这个所谓易货贸易体系,又抢占了英美产品的市场,加速了自己的经济复苏速度,也压制了英美法的经济。
但这只是20世纪的“易货贸易”,到了二十一世纪,又有了新的进化,而推动这个进化的是成为世界工厂后的中国,由于中国资源稀缺,所以需要大量农副产品和工业原料,同时出口工业制成品。但是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手中却没有充足的外汇。
于是,中国便通过银行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贷款,但是这些贷款指定只能用于购买中国商品,那些国家如何偿还贷款呢?当然是用农产品和原材料了。暂时付不出来也没有关系,计算利息,按年偿还就行了。
这一套方式,在另一个世界,被欧美指责为什么“债务陷阱啦”、“新殖民主义啦”。
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李毅安可借鉴一下它的模式——向西欧各国提供贷款,当然不是直接给他们钱,而是自己用钱在世界范围内收购相对廉价的粮食以及肉类,运到欧洲后,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给欧洲各国,当然价格是欧洲大陆的价格。
“目前南美的牛肉、小麦、咖啡等物资与欧洲大陆的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