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 布局(2 / 3)
甚至元朝之后的科举题目,考官出题的目的,已经不再说考学问,而是如何刁难学子。
出题那是越偏僻越好。
8个学子见到石仲魁那么年轻时,心里还有些怀疑和不安。…
但仅仅只是一上午的交流,8人提问,石仲魁回答,很快便有人跪倒在地,诚心想拜石仲魁为师。
石仲魁却在心里叹息一声。
回答了三十几个问题,很快便发现这8人中,很多人连完整的《论语》《孟子》都背不出来。
即便刘秀进京求学4年,他也背不出完整的《尚书》。
不是这些人蠢,而是想学,那些掌握的学问的老师即便教,可不是入室弟子,往往都只教一部分。
当然,石仲魁也发现自己在大周学的四书五经,和这年代的经书有不少差异。
稍微一想就知道,后代完整的经书,是经过无数先人增减过,才慢慢成形的。
但这难不倒石仲魁,京城内可以说,绝对是经书最集中的地方。
晚上偷偷去各个书院、学堂、世家走一圈,只用了十来天,轻易就利用空间农场,可以用意念抄写的办法,抄写下完整的各类经书。
甚至石仲魁还发现,即便是同一本经书,各家流传下来的竹简上,居然也有不同的地方。
而这十几天里,刘秀等人算是真正意识到,石仲魁所学简直浩瀚无际。
而且他还一点都不吝啬的,只要你问,他便答。
十几天里,大家已经先后抄写下完整的《尚书》、《春秋》。
同时《论语》《孟子》等经书,也随问随答。
搞得8个学子这些天大部分时间只顾得上不停记录。
当然,在他们心里,也已经把石仲魁当成真正的授业恩师了。
可惜石仲魁却不愿意收这些人为弟子。
不说7个普通学子对自己没什么用处,当刘秀的帝师虽然好听,但石仲魁却不愿意和他捆绑在一起。
仅仅只是做个谋士,在帮刘秀起兵争夺天下,足以影响刘秀和今后东汉的皇帝心向道家。
如此过了三个月,石仲魁也考验了刘秀三次。
在一个大雪天,留下一卷兵书,一块玉佩给刘秀,石仲魁借口要云游四方,坐着王不离驾驶的牛车,消失在了京城。
而那卷兵书和玉佩上,早就留下了印记,今后石仲魁想找刘秀,随时都能出现在他周围。
单独得到兵书的刘秀,此时也明白自己这位老师,绝对不仅仅只是大学问家那么简单。
再想想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刘秀结合石仲魁对王莽的各种不屑一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