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7 鲤鱼精(2 / 3)
缺,又不染病的话,四五个月后,长到3、5两应该没问题。
甚至一些吃的快的鱼,长到7、8两都没问题。
而古代的8两就是半斤,而大周一斤593克,其实和现代的六两没太大区别。
PS:为了好理解,今后全用现代的计量单位。
一两万尾放下去,即便只存活10%也有一两千条,只算500斤半斤的小鱼,也能卖10两银子。
仔细一算,发现养鱼居然不比种田差多少。
在场人的心思不由活络了起来。
高永民等人一高兴,被于洪高和石光珠用天色已经临近中午为理由一邀请,只谦虚了几句,连同三十几个乡绅。
还有前段时间和缮国公家闹矛盾的礼部七品给事中杨文钦,都一起去了农庄做客——
人太多,最后只能把桌椅凳子搬到院子里,才让三十几个官员、乡绅和他们带来的子侄辈入座。
好在今天天高气爽,虽然有太阳也不显得热,大家一起喝茶、闲聊,气氛到也不错。
石仲魁虽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除非有人问,否则他就当个木头一样,站在于洪高身后。
而众人大概还想着趁着时间才5月初,不算太晚,也想在自家用十亩、八亩的农田试验一番。
反正农田大家不缺,即便已经种下了稻子,无非也只是浪费三五亩地,再花费些人力而已。
有了这想法,话题难免再次转移到稻田养鱼上。
石仲魁这次除了说如何挖鱼沟,如何看护和管理外,重点讲了风险。
甚至,直接告诉高永民,最好试验个三、五年,等有了经验再整理成册刊行天下,才是稳妥的做法。
众人见他条理清晰,更是毫不隐瞒,有问必答。
心里感激的同时,几十个乡绅一开始也觉得就算是自己亲自去做,肯定也能把这鱼养好了。
但听到风险之后,不由犹豫起来。
随后对石仲魁说的先试验三、五年的做法,极力赞扬起来。
说他这是老成持重,善待乡民的做法。
至于是不是有人想着,自己趁机早点搞出来,到时粮价平稳、稻田鱼也不多时,多赚点钱的心思,就不得而知了。
大家心满意足之后,接下来的话题理所当然的说道文章和诗词上面,石仲魁也是有人问,张口就来,开口就切中要点。
虽然显得有些太谨慎,但在场的人要不就是官员和退下来的前官员,要不就是读书不行,却读了十几二十年的地主。
反而更喜欢他这种稳重之人。
贾政见这么多乡绅、官员都夸石仲魁,加上他自己就是个迂腐保守之人,心里对他就更满意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