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115 开幕式上(7 / 12)

赢家。

在代表团启程前,官网上专门还特别写了通讯稿。

“莪校三位在校数学家,受邀参加2018年数学家大会。”

这话说得已经非常强势了,毕竟能被官方盛邀的数学家并不多。

整个华夏也没几所学校能有这个牌面。

当然,体大还已经准备好了更多的通讯稿,就等着消息传来后,立刻发表在官网首页上。

今年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是件大事。

但以华夏一贯内敛且谨慎的性子,即便一件事已经有了百分之九十九的把握,在一锤定音前,也只有各种小道消息传播,官方是肯定不会下场确认的。

所以对于宁孑肯定能拿到今年菲尔兹奖这件事,也只是在学界范围内广为流传,这也让今年的世界数学家大会成为了华夏无数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不管是真心为华夏而骄傲,又或者只是羡慕嫉妒恨,这都很重要。

因为如果这件事成真了,毫无疑问,宁孑将会是华夏未来近半个世纪学术界最粗的那根大腿。

别人想评院士,肯定是要按部就班从研究生开始选个好导师,在博士阶段就开始积累,然后去跟无数人争优青、杰青、青年科学家、长江学者等等不停的接项目,来积累在学术界的资历。等到大佬们觉得这孩子资历够了,成果也让人满意,才可能被提名……

但宁孑不同,只凭借同时拿到图灵奖、菲尔兹奖这两个奖项,就已经能让他在华夏学术界横着走。即便本科毕业就被提名然后成为共和国院士都毫不稀奇。

学历这东西,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敲门砖,但对于宁孑来说连鸡肋都算不上。因为研博生这条学习升级路线已经对他完全失去了意义。

想想看吧,当三年后,宁孑本科毕业,到了保研的时候,在宁孑的相关研究领域,谁好意思又有那个能力当他的导师?

一般的天才,导师收进来后再不济起码还能充当一个引路人的角色,借助自己在行业内的经验、资源跟人脉,为学生的未来铺路。

但宁孑这样的,没事就刷新国际学术大奖最低年纪的存在,直接卡了BUG。等三年后,大概世界范围内都找不到几位学者能跟他比学术成果、比能力、比资源、比人脉这些东西……

更可怕的是,也许那时候宁孑想要研究的东西,导师根本看不懂。就好像现在,宁孑其实每周五做的事情,已经比任何博导都前卫了——给一帮顶级数学博士生们解答疑难。

即便这件事甚至被燕北体大招生团队拼命用于各种招生宣传,但依然没停过。主要是效果太明显,在体大开了数学课这一年里,燕北大学数学院的研博生们发表的论文数量跟质量明显直线提升。

有些东西上瘾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