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学术界的拉扯与有为集团的新品发布会(4 / 11)
学博士生恍然大悟,坐下去之后便拿起纸笔开始埋头苦干……
这也是满打满算不过170分钟,但却能解决17个问题的原因,宁孑很精准的将每个问题都控制在10分钟内搞定。当然,给出一个研究的线索就足够了。他总不可能手把手的帮这些研究生跟博士生把论文写出来。
事实上即便是世界知名大学的数学博导们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一步。
这也是有说话资格的教授留下来的原因。
对于那些非数学专业的人们来说大概也只有研究理论物理的能理解研究课题有人能手把手指点疑难,是种多么爽快跟宝贵的体验。尤其是博士研究课题。毕竟博士毕业论文是真要解决问题的,尤其是对于华清、燕北这样的重点研究型大学来说。
其他专业的论文写不出来,还能怪学校穷,怪实验室仪器不够先进,怪使用的试剂不是一个批次……
总之能找的理由很多,但数学博士的论文写不出来需要延期毕业,大概只能怪自己的脑子不够给力……
真的,哪怕是研究生,在上完专业课过了资格考之后觉得还有余力想找自己导师专门开专业课,如果人不够的话,导师大概也就是推荐一、两paper就直接把人给打发了。
数学导师拿回的课题可能就是某个数学猜想,而且还极有可能是许多人已经做过的数学猜想。这个时候导师能给的意见最多也就是判断这个猜想是对的还是错的,然后鼓励学生是从正面思考解决问题,或者证否的方向来思考。
毕竟如果导师自己有哪个精力解决这种数学猜想,也不会交给学生了。
甚至很多导师给的方向都是错的。
而且也不要认为数学教授们对于研究课题很认真,曾经数学界就曾出现过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数学研究方向跟成果,比如有大学教授曾证明“当一个人的年龄素数时最容易出成果。”
这大概就是数学界的现状了。
学生成就如何,能不能顺利毕业,最重要的不是导师,而是天赋。无非就是导师性格可能对学生产生影响,比如有些导师性子比较古板,只允许学生在其研究方向挑选命题,有些导师开明,容忍度极高,可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研究环境,允许学生研究有兴趣的东西。
只有在天赋都差不多时,才是真正拼导师的时候。
优秀的导师往往能从其磅礴的知识储备中,挑出学生感兴趣又有发展前景且容易出成果的研究课题,说白了就是研究方向上的建议。
尤其是有些学校对学生毕业对论文发表的期刊有要求,好的导师往往能借助其在学界的影响力,将论文推荐给更高一级的期刊,有的甚至还能帮学生找到靠谱的审稿人。
甚至能借助其影响力,把学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