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

第九十二章 武庙与武试(2 / 5)

,谁在乎这些东西呢。神话传说中的黄帝陵、后土祠,越是虚无飘渺的东西倒越是年年有人盛大的祭奠,但武庙呢,这些代表中国历代进取精神和先贤的碑林,却从未听闻有谁关注过,敏于言而纳于行,好些形象工程什么的面子上虚无热闹的东西,倒是我那年代的通病。比如说是回归儒家精神境界和提倡其中的积极因素,却搞的却是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复古……

把道德规范上升到靠法律强制力来执行,把道德标准升华为国家统治的政策思想,这才是我们民族有宋以后,盛产朱熹之流心口不一假道学大家的悲剧,并且流毒千年。

当初,我本只是想搞个军中大比武,军中考的是所谓的我改良后的古代军队版十二项全能,还有这些日子以来所练的各军种技能,以确定第三批往商州的人选。

可是请地方协理筹办的呈文一递上去一上去,事情变成这般情形,本来计划中的全军内部大比武,经过中书门下的那些家伙的权衡计较,变成这种同时面向外部举士,朝廷正式的武试乡贡了。

那个中书余怀贞,还笑咪咪的对我说“军上太小心了,为国选才我等当多多益善的”

且不说这些家伙有些私心在里头,显然太上老皇帝亦是看到游击军的成果,很有些期许在内的。要说对重建龙武军,太上老皇帝倒一直重视的很,所有编制钱粮甲仗权宜行事,现在又恩准特开武举乡贡拔健勇为将士之备,与练兵一同进行的,也有点增加些人进来,防嫌私重的意思。

变成武举,要做的事情就复杂的多了。

这武举本是唐代加强军事的制度之一,创始于武则天称帝的时期(公元702年)。武举和文举一样,用考试的方法来选拔武官。

考试的内容除武艺、体力以外,有时还要考经书和兵书,分为乡贡(地方)和武试(中央)两级,是为地方州、县,每岁一如明经、进士之法,“行乡饮酒礼”,送武举士子赴兵部应试。一般在孟冬按上、下三旬分三批进行。

武试(中央)和乡贡(地方)分别有兵部尚书、兵部侍郎主持。

不过由于这特加的恩科,特事特办两级跳都并到一块了,由省台象征性的派个给事中和几名兵部员外郎监场外,其他的一切还是龙武军为主的。

而武庙建立的初意,原为考取的“武进士”的士子们,提供再进“武学”学习的场地,做到“揆文奋武,不能偏废”,培养成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文武兼备人才,于是武试一开,现在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中心的试场。好在自建庙后,朝廷的武举乡贡之场地就一直以来设于此,有相应的厅房武库校场,由州司马下管理,省却了许多麻烦。没办法,既然要做了,就把它做好,做的越大越好,秉承了我这种思想的有关人员,一时间鸡飞狗跳奔走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